您的位置:首页 > 变化 > 正文
奋斗之路
来源: 发布日期:2018-12-1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深圳地铁9号线,是中国建筑的一条奋斗之路。致敬历史——在改革开放最前沿,中国建筑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如今,中国建筑以“一号工程”深圳地铁9号线创造新的深圳速度。传承精神——从建房子到修地铁,地铁9号线的建设一路攻坚克难。中国建筑“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在奋斗中传承,在奋斗中光大。开启未来——作为中国建筑投资建造的第一条地铁线,深圳地铁9号线是深圳质量的代表作,也是企业履行责任的创新篇,更是集团业务转型升级的新起点。

深圳地铁9号线隧道.jpg

深圳地铁9号线隧道

  只是设计上的巧合,深圳地铁9号线,谱写了一曲地理意义上的奔流入海歌。从文锦站出发的列车,沿着“几”字形路线穿越罗湖、福田、南山,45分钟后抵达终点站红树湾南站。一条9号线,一端是走出田间的深圳河,一端是拥抱大海的深圳湾。

  只是空间上的巧合,深圳地铁9号线,铺开了一幅中国建筑的深圳建设长卷。人民南站看国贸,红岭南站看地王,红树湾南站近看华润春笋、远望平安中心。一条9号线,勾勒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连环画,载入了与特区融合发展的光荣册。

  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深圳地铁9号线,开启了一段中国建筑转型再出发的征程。从地面建房子到地下挖隧道,从向天空架钢梁到向地底铺铁轨,业务有变化,阵地有转场,不变不转的却是企业精神的传承接力。一条9号线,是中国建筑投资建造的第一整条地铁线,也是基础设施业务转型升级的新起点。

  所谓巧合,都是对奋斗的认可。

转型之路:“一号工程”开了个好头

  中国建筑是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企业,走到今天单纯依靠房建难以为继,如果不在“十二五”末、“十三五”期间实现有效转型,要在国内国际继续保持领先基本不可能。转型的方向,就是深度融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服务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既是企业责任,也是市场机遇。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深圳地铁9号线的成败,决定了中国建筑是否能够在地铁建设领域走得更稳、更远。作为“一号工程”,9号线必须要成为转型突破的代表作。

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接触网.jpg

深圳地铁9号线侨城东车辆段接触网

  2012年6月26日,地铁9号线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房子盖得好,是历史,是传统;地铁修得好,是突破,是挑战。为了高效履约,原中国建筑成立了中建南方投资有限公司,全面统筹中建一局、三局、四局、五局、八局和中建交通、中建安装、中建装饰履行9号线的施工任务。

深圳地铁9号线上梅林站出入口.jpg

深圳地铁9号线上梅林站出入口

  2016年10月28日,深圳地铁9号线开通试运营。历经1440多个日日夜夜,“一号工程”成功收官,荣获国际隧道协会年度最佳隧道工程提名奖,向深圳市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为中国建筑转型升级“开了个好头”。时任深圳地铁集团董事长林茂德说:“9号线是中国建筑在深圳树立的又一座丰碑。”

干净敞亮的地铁站台和站厅.jpg

3地铁9号线工程-红岭站站台层施工完成现貌-2016年10月26日-4081.jpg

1地铁9号线工程红树湾南站站厅层施工完成现貌2016年9月21日-3160.jpg

干净敞亮的地铁站台和站厅

  深圳地铁9号线,成为中国建筑转型升级和撬动全国地铁市场的关键项目。目前,中国建筑已经占据三成的市场份额。深圳地铁9号线,锻炼了一支新的队伍,无论是项目投融资管理,还是工程技术,一批专业人才在实践中崭露头角。据不完全统计,地铁9号线向中建系统内单位输送30余位高级管理人才,为全国各地轨道交通领域输送100余位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了轨道交通管理人员700余名,被誉为中国建筑轨道交通领域的“黄埔军校”。

传承之路:中建精神在攻坚中闪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使命担当有差异,奋斗精神并无两样。1984年,“三天一层楼”的国贸大厦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30年后,同样在这片土地,攻克“天下第一难”人民南站,创造连续切除137根桩基的世界纪录,中国建筑写下了新的篇章。

  在深圳地铁施工史上,9号线的人民南站被认为是“深圳地铁第一难”,因为其周边建筑物众多、施工场地狭窄、地质条件复杂,犹如“八面埋伏”。然而开工之后,就连见多识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也为施工难度惊叹:在长不足200米、宽不足25米的狭小空间里,要进行三层岛式无柱车站的施工,犹如“螺丝壳里做道场”;施工时上有不足7米高的春风高架桥,下有密如蛛网的2380根管线和2条排水箱涵,基坑底部为每小时涌水量达34715立方米的罗湖断裂带,四周与高楼的间距仅有20公分,堪比“瓷器店里耍大刀”。“干好人民南,走遍天下都不难”,王梦恕院士为建设者们鼓劲;“人民南,有点难,坚决干好人民南”,中建人立志创新攻坚、技术克难。按照《中国建筑基础设施项目管理指引》的要求,经过6个多月多达60余次的反复论证,人民南站施工技术方案出炉,打破传统采用施工难度极高的“先隧后站”的施工方法,即车站维护结构完成后,盾构机先行掘进过站,然后车站再接着施工。这样既满足洞通的时间节点,又将场地狭小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人民南站的施工方案,不仅填补了我国“先隧后站”地铁盾构施工的技术空白,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2015年在深圳举办的国际桥梁与隧道峰会上,推介了全球地铁施工5个重要经验,人民南站“先隧后站”施工技术便是其中之一。

  攻克了人民南,一个更大的拦路虎跳了出来:设计单位对罗湖区大剧院、鹿丹村车站站位等进行了反复论证,由于受周边地形限制,两个车站站位已没有任何调整的空间,9号线线路无论如何调整都无法避开滨苑小区。滨苑小区建成于30年前,房屋多为老旧7层框架式楼房,地底穿越更被视为“嫩豆腐里建地铁”,而且5栋房屋137根桩基侵入隧道,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盾构施工,在中国是首例,世界也罕见。眼看工期逼近,怎么办?是坐等政府推进拆迁,还是创新技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建人的回答掷地有声:“再难的关口也要攻破。”于是,由中建人独创的隧道钢管片支撑技术应运而生,为了保证盾构机成功切割群桩,同时稳稳地挺举5栋大楼,中建南方公司把盾构切桩的指挥所放在了现场一线,死死地盯住监控室盾构机的掘进参数。2014年12月8日,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深圳地铁9号线红岭南至鹿丹村区间,两台盾构机历时22天的掘进,于凌晨1时成功切除137根房屋桩基,在没有完成房屋拆迁、未实施紧急避险空楼的情况下,依靠信息化施工手段顺利穿越滨苑小区9—13号楼建筑群,楼房、道路均在安全可控范围之内。地铁9号线最大施工难点被成功攻破,并打破了中国地铁乃至世界地铁盾构施工切桩最多、难度最大的纪录。

创新之路:智慧建造打造全新样本

  深圳地铁9号线是中国首条由房建企业承接全线路BT模式建设的地铁,更是近期国内应用最多新技术、新理念的地铁项目之一,中国建筑通过智慧建造,为国内地铁建设提供了新的典型样本。

  最“生态”的红树林保护。红树湾南站的站厅里,有一面名叫《我们在这里》的艺术墙。画面主体是三只黑脸琵鹭,巨大的身形与远处海岸线形成强烈对比。观众可以读出清晰的信息:“黑脸琵鹭就在这里,深圳湾红树林是它们的栖息地。”选择这幅画,中国建筑的建设者坦言:“施工中如果产生一点点的噪音和污染,将严重破坏候鸟生存环境”。对于9号线,绿色施工的要求前所未有。与侨城东车辆段工程的一街之隔,便是候鸟天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建设期间这个项目部迎来了1000多批次的参观者,有的是深圳地铁集团组织的观摩,更多的是市民自发活动。最多的一天,项目部要接待五、六个团队,而且不少来自省外,项目部为此成立了“小蜜蜂”绿色志愿服务队。

1地铁9号线工程-下梅林站站厅施工完成现貌-2016年10月27日-4800.jpg

  最“先进”的预埋滑槽。在深圳地铁9号线的施工中,中国建筑在国内首次采用了预埋滑槽技术,开创了地铁预埋技术先河。地铁建设过程中,无论在车站还是区间隧道内,均要进行各种管线(管道)、设备及疏散平台的安装,传统的方法是在已施工完成的土建主体结构上打孔,再安装管道等。相对传统打孔技术而言,预埋技术在施工工艺、施工环境、施工器具、隧道保护、施工效率、外观效果、运营维护、工序交接与管理以及管道安装的可调整性共9个方面具有极大优势。2013年,9号线盾构隧道约2.2万环管片开始全部采用预埋滑槽技术。全线盾构区间应用预埋滑槽技术,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十余家同行前来交流,共同探讨预埋技术的发展前景及改进方向。

  最“阳光”的光导管技术。“在国内地铁建设中,我们首次引入光导管技术,车站公共区域充分引入自然光,在地下空间营造自然景观,大大减少了灯具数量,环保节能。同时将自然光从地面引入地下,塑造了一个最为舒适且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车站。”深圳湾公园站的效果最为明显:车站标准段宽28.4米,主体上方有宽约16米的路中绿化带,因此车站及地面均有设置采光系统的条件,为减少顶板开孔,保证装修效果,中部设置两个7.9米×3.5米采光天井,两侧各设置3个2.6米直径的阳光导入系统,采光系统覆盖范围约500平方米。这种绿色设计理念,也在9号线的其他车站得到应用。

  中国建筑开创了地铁地下施工与地表生态同时修复的施工模式,将深圳地铁9号线建成了文化之线、宜居之线、生态之线。

  深圳地铁9号线是答卷也是宣言,是接力也是传承,是丰碑也是起点。转型之路成功启航,奋斗之路愈发宽广。中国建筑将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拼搏奉献的情怀,履行着对党的忠诚、对使命的担当、对人民的热爱,在基础设施、新兴城镇化建设等领域中,不断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步伐,继续攀登着一个又一个高峰!(中建基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