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云端的塔吊司机

发布日期:2018-07-17
【字体:打印

王华.jpg

  王华参与、见证了中建超高层领域的辉煌成就:国贸一期、二期、三期,中央电视台,天津津塔……他都参与过,沉浸塔吊二十余年,他爱这塔机,爱这“天路”似的大臂,爱这漂浮于云端的工作。

  文|品萱 万光裕

  结缘塔吊

  1987年,20岁出头的王华离开河南信阳农村老家,独自一人到北京打工,加入中建一局四公司做了一名普通的保安。他跟随四公司开拓京外市场的脚步,南下“征战”东莞彩管厂、广东公安厅,负责施工现场的保卫工作。

  看着自己每天巡视的工程渐渐出地面长成庞然大物,人站在楼下都觉得是那么的渺小,而每天各岗位上的工人师傅们上下工,劲头十足,那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的满足感在大家脸上所绽放出的会心笑容,让王华羡慕不已。于是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去当个技术工人。

  工作之余,王华自己看书学习,定期参加项目部农民工夜校,有不懂的问题便会向项目部相熟的技术人员讨教,时间长了,竟然摸索透了水电那一套。1991年,他进入公司基建站任电工,从此与塔吊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一个月工资不到40块钱,又赶上大儿子刚刚出生,除去贴补家用和自己的花费,他很难剩下钱。因为危险系数高,塔吊工工资是100多块钱,比平地上的工人工资两倍还多,为了多赚些钱,他开始在高空塔吊上干活。从在塔吊臂上检修机器,到后来熟练操作塔吊,他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这活儿可没那么好干”

  王华今年48岁,可以说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当塔吊司机,工作在云端——建筑工地最高处。回顾青春,伴随着中建盖楼这二十多年来,他可谓参与、见证了中建超高层领域的辉煌成就,国贸一期、二期、三期,中央电视台,天津津塔……很多大家叫得出名字的高楼与地标他都参与过,用他自己的话说,“干出点名堂了”。

  如今,他继续跟着中建一局征战在“华南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的建设征程中。面对600米高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即使是有多年高空塔吊操作实战经验的王华也犯怵,“这活儿可没那么好干”。

  平安项目主塔楼采用四台吊重达100吨的国际最先进最大的巨型塔吊,因为垂直运输力紧张,钢结构、幕墙、机电、土建等作业材料几乎全靠这四台塔吊运输。

  每台塔吊配备三个司机三班倒,王华与同事每天都会交替到此工作,24小时不停歇。连续八小时不间断作业,塔吊司机只能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操作室,面对操作平台独自作业。由于爬塔吊危险,除了对讲机里的指挥作为陪伴,见不到一个人;由于高度过高,供电不足,常常停电,加之鹏城平均气温达到二十多摄氏度,一旦停电,狭小的玻璃间便犹如桑拿室使人汗如雨下。困于斗室,无法活动,甚至连上厕所都不方便,这样的孤独寂寞是寻常人无法想象的。

  上下塔吊,王华每天早上必须坐升降梯到100层,然后再攀爬五六十米的竖向楼梯到塔顶的操控室——不足一平米的玻璃间。这个楼梯可不是一般的楼梯,而是腾空向着500多米往上爬,马路上的汽车如蚂蚁般慢爬;地面上的一点微风在高空中就是五六级的大风,风声雷动。从事这样的工作,身体要好,心理素质更要好,有高血压、心脏病、恐高症的人肯定做不来。

  四台塔吊分别附着于核心筒四个面的外墙,由于核心筒深处的跳板位置无法完全延伸到塔吊内部,中间大概有50厘米的距离,每一次上下塔吊临门一跨时,脚底下就是数百米悬空,不少人对此望而却步,王华每天却至少要跨越这样的“鬼门关”两次。

  “这还不是塔吊司机最难的地方,最具挑战性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爬上长达55米的塔吊大臂,给动滑轮上润滑油。”王华把这条55米长的塔吊大臂形容为“天路”,他说,“踏上‘天路’,数百米高空,脚下只有巴掌宽的镂空跳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一次,一个民工兄弟“斗胆”爬上了塔吊大臂,但看着眼前的仄道和脚下的悬空,马上腿软了,哆哆嗦嗦不敢动,完全没有了来时的胆量。“还是我把他拉回来的呢”。多年高空作业,王华做这些工作时健步如飞,丝毫看不出已是知天命之年。

  塔吊作业过程中,王华需要靠信号指示进行操作。一旦信号中断或遇到吊装盲区,处在玻璃间内的王华因为视线受到高空水汽的影响,很难看到吊钩,这时就需要信号工的指挥。信号工通过对讲机指挥,可高空中信号时好时坏,一旦信号中断,就有可能出现错误。一个小工具从几百米的高空掉落,都会造成安全事故,更何况是吊装起来的很重的作业材料。多年的经验,论起开塔吊的技艺,王华称得上是“绝顶高手”。即使在500米高空操作塔吊,根本看不到吊钩,他仍能根据塔吊运转的声音和流畅度判断吊装到哪个位置以及塔吊是否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平安动壁塔采用柴油动力。柴油易燃,稍不注意就容易发生火灾。一旦起火,高空火势蔓延迅速,处在高空塔顶的塔吊司机逃脱困难。王华每天都在这样高的危险系数中工作。

  他与工友们在饭局上常常聊起那些让他引以为傲的经历。问到干过的工程,王华提到次数最多的是央视新台址和国贸三期A阶段。因为技术难度和建筑本身的知名度,比起其他工程印象更为深刻。“央视新台址每根钢筋都要倾斜一定角度,比直上直下的难多了!”

  经常有人问他上面风景如何,王华通常是笑笑说道:“要不我带你上去一趟感受感受?”其实,有胆量上去的人没几个。

  高空作业是特种岗位,再有几年王华就可以退休了,工友羡慕他终于可以“落地”,他却略带遗憾地说,“类似这样的超高层以后没啥机会再干了,想想中国第一高楼是咱做的,也值了。”

  工长,诗人,父亲

  央视新台址建设之初,王华当上了塔司工长,手下共有18名塔司,48名电梯司机。每天爬上爬下,工友的作业和安全,设备的保养和检修,王华的担子重了,责任也大了。

  王华团队中的年轻小伙子偶尔也会感慨,二十多岁最好的年华都在塔吊操作室里度过了,是不是应该出去,自己在更广阔的天地里闯一闯,找找有没有更好的出路。可大家也会常听王华讲自己的经历,而现在工资福利都还不错而且稳定,更不用担心被拖欠薪水,所以团队里每个人每天都在很努力地工作。

  王华平日里很少说话,具备一名好塔吊司机“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品质。塔吊驾驶室是城市里最好的景观台,王华总说,在驾驶室里能看到平地上无法想象的景致。兴许是长期吮吸着城市高空的清新空气,催生了他的诸多兴趣,拍照、写文章,利用自己的特殊视野,为自己的生活注入了活力。多年来,他撰写了诗歌、通讯和新闻稿,发表在公司内刊上,肩负起了“新闻记者”的重任,还被公司评为“优秀通讯员”。

  20多年在外打拼,是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然而与家人聚少离多,在央视新台址建设中,由于工期紧,王华四年没有回过家,深感愧对自己的家人和家庭。

  王华目前年薪八万左右,靠着这份积累,大儿子技校毕业后已经工作,小女儿在河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读大二。提到孩子,王华笑得很开心,认为自己现在虽然有点压力,但供女儿念完大学就一身轻松了,到时候再赚个几年就回家和老婆孩子团聚,敬老持家,享享清福。

  源自2015年第2期《中国建筑》杂志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拖欠事项信访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