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5 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 20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成功夺冠,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首金!举办短道速滑比赛的场地,正是中建集团旗下中建八局承建、中建安装参建的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项目。
首都体育馆改扩建项目自 2018 年 11 月 16 日开始,到 2020 年 12 月 25 日正式竣工,历经 1 年的压力测试,顺利通过奥运场馆达标监测后亮相北京冬奥会。
修旧如旧“60”后首体焕新颜
首都体育馆始建于 1968 年,它曾是北京最大、功能最齐全、适用范围最广的综合性体育馆,从“乒乓外交”到举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排球比赛,这座“60 后”场馆承载了新中国体育无数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
作为北京市十大历史风貌建筑,保持好场馆原有样貌,最大程度维护好其历史和艺术价值,中建项目团队将梁思成先生提出“修旧如旧”的理念融贯于首体老馆的翻新过程中,3D 点云扫描技术更助力项目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项目通过 3D 扫描还原出建筑模型、摸排现场实际情况反馈数据、比对数据进行模型修改,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纠偏校核,最终达到模型与施工现场100%契合的效果。
最美冰场 绿色科技制“首冰”
冬奥会比赛对场地要求极高,光滑稳定的冰面在冰雪项目高水平竞技中至关重要。用“绿色施工”打造“最美的冰”是本次改造的理念。2020 年 11 月 11日,北京冬奥会第一块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冰面在首都体育馆诞生,从无到有打造高质量冬奥“首冰”,首体项目仅用时3天。
在制冰过程中,12 台二氧化碳压缩机同时运作,冰板层制冷管道内低温二氧化碳与冰板混凝土进行换热,冰板混凝土温度逐步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同时项目制冰团队不停地在冰板上洒水作业,冻成一层2 毫米的冰面,冰层上再叠冰,冰面层层叠加,整个冰场实现一次浇注成型,平整度控制在 3毫米之内,1800平方米的冰场冰面没有一条裂缝,并能很好地实现能量回收,达到节能目标。
首都体育馆顶部采用悬挂超薄膜单元系统,搭配声光电全新投影技术,在观赛过程中全力为观众营造出梦幻的视觉体验,此外馆内还改造了除湿、送风系统以及看台座椅等,座椅采取并列式排布,调整了腿部空间与座椅间距,保障场馆赛时环境,使现场观众观赛体验更为舒适。
科技赋能 快速切换赛事场地
在花滑和短道项目的功能转换时间上,项目同样也取得了巨大飞跃。据悉,由于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项赛事对场地硬度、冰层厚度的要求不同,而两个项目间的“切换”至少需要半天,如何压缩“切换”的时间就成了项目必须攻坚的难题。
为此,项目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冰场技术,该技术可以高效实现能量回收,并根据冰面负荷调整压缩机组开启的数量,实现 0至 100%无极能量调节,使机电系统达到最佳工况并节约能耗。
同时,在对冰面构造、制冷量等周密研究计算的基础上,项目通过改变冰场构造和管线排布等方式,“多管齐下”实现了冬奥之冰的快速升降温,2 小时内就能完成冰面转换。此前,经过系列测试赛的检验,这块冰面得到了中外运动员的一致好评。
护航冬奥 专业团队保运行
除了建设场馆,中建集团还派驻74名维保人员,驻守现场负责场馆维保,全力保障赛事稳定运营。
冬奥保障服务分为闭环内和闭环外:闭环内主要为赛事提供训练及团队办公场地,保障内容涉及机电、装修、消防、体育专项、场地照明、设备专业(UPS、EPS、太阳能)、变配电、制冰等专业;闭环外为配套辅助设施及非常用办公场所,主要保障任务为日常设施维护及常规设备检修。
伴随着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腾飞梦,在这场冰雪盛宴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智慧结晶与辛勤付出。中建集团牢记“国之大者”,高质量高标准抓好肩负的服务保障工作,为向世界呈现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作出应有贡献。 (企业文化部,中建八局,中建安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