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208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在中建安装得以传承,“听党指挥、敢于亮剑、战则必胜”的这份基因和传统,也在此后公司建设各大工程时得到发扬光大。
讲述人:原中建安装中建五洲公司工会主席 刘相安
撰稿人:刘秋红
我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 208团战士刘相安。
时光匆匆,转眼我转业到安装公司已整整35年,回想从1976年穿上军装,南征北战,服役八年,对部队的深厚感情难以忘怀。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配到208团汽车连当文书,有幸和连首长吃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受到的影响更加直接。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我的副连长魏廷君,他是工改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流过血、负过伤,他那军人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1976 年秋天,部队为了在封冻前拿下“辽化”92号装置的地下管道施工任务,啃下岩石冻土这一硬骨头,决定由魏廷君带领我连 40 余名官兵为兄弟连队打增援。他二话不说,带队出征,和战士们并肩战斗同吃同住,几次感冒不下火线,虎口震裂鲜血直流仍坚守在现场,战友们多次劝他回驻地休息,他都婉言谢绝,把“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的钢铁誓言付诸于行动。他常对战士们说“千难万难,没有军人克服不了的困难,石头再硬,没有咱基建兵的骨头硬”。经过连续3个月的奋战,他带领40余名官兵用铁锹、洋镐、钢钎、大锤这些土工具,和兄弟连队一起完成了平时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打赢了岩石冻土“歼灭战”,为地面施工创造了条件,得到了团领导的表扬。
在我的记忆中,辽化21号装置,305AB塔的吊装也是一场硬仗,同时更是一场政治仗、志气仗。辽化是毛主席亲自圈定、周总理亲自批准兴建的国家重点工程,当时“四人帮”对辽宁的干扰很大,有些人看到这两个“躺”在地上的“庞然大物”,怀疑能否立得起来。面对质疑,我部指战员排除干扰、不等不靠,副区队长张士刚、吊装排长段俊保和他的战友们,详细测算各种数据,制定吊装方案,采用一套52米高的抱杆、14台不同吨位的卷扬机,将高48米、重160多吨的巨塔稳稳矗立到预定位置,实现了整体吊装一次成功,在场的法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抱杆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的大幅标语,更加鲜艳夺目。
“辽化”会战的征程未洗,1977年底,我又随大部队转战南京烷基苯项目,调往团机关工程股工作。由于天天跑现场,和施工连队的战友们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战友们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战斗场面,至今难忘。特别是400立方球罐的组焊场面经常在眼前浮现。这台从德国引进的罐体,板厚 48毫米,可焊性差、淬硬倾向大,每道焊缝需焊十二三遍才能填满,焊的遍数越多、应力越集中,越容易出现裂纹。面对国外垄断、国内无成功经验的难题,团领导靠前指挥、集中攻关,副团长刘振刚、工程股长魏庆昌,天天盯在现场,焊接工程师熊保才、电焊培训队长王开信、焊接能手姜本领等同志反复推敲,多次优化焊接方案,从全团挑选70余名优秀焊工集中培训,最后确定由53名焊工组成突击队,用9排液化气加热管对壳体加热,突击队分9个小组轮番施焊。面对罐内80多度,罐顶出气口110度的高温,同志们毫不退缩,身体强健的战士坚持施焊 15 分钟,体质差点的也要坚持施焊 7、8 分钟。工作中,战士们的面罩被高温烤焦,鼻子熏烤出血,抗高温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同志们无一人叫苦、无一人喊怨,整个团队密切协作、攻坚克难,连续奋战 3 个月,圆满完成壳体焊接。经过超声波检验,234张片子、222张合格,其余一次返修全部通过,试压一次成功,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赞誉。
35年来,208团“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在中建安装得以传承,“听党指挥、敢于亮剑、战则必胜”的这份基因和传统,也在此后公司建设各大工程时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