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铁骨铮铮 保家卫国

发布日期:2021-07-05

  战争是生死搏斗,是血与火的较量。朝鲜战争爆发后,老一辈的中建人铁骨铮铮,热血报国,踊跃参军,抗美援朝。武佩忠、向长辉、苏义三就是其中的代表。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同年年底,年仅16岁,入党不到一年、正在担任江苏省睢宁县官山区团委干事的武佩忠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当时区政府考虑他年龄较小、家庭困难,并不建议他去。被拒绝的武佩忠并没有放弃,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表示出自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决心。
  看到血书的领导被他的精神感动,最终同意他参军。他跟随部队前往中朝边境。跨过鸭绿江,奔赴位于朝鲜清川江北岸山沟的驻地。
  怀揣着保家卫国赤子之心,赶赴朝鲜战场的还有中建四局的向长辉和中建七局的苏义三。
  武佩忠所在的326团主要负责在清川江北岸修建临时机场,供我方战斗机起降。机场跑道大概长两三千米,宽两三百米,工程量巨大,上级要求火速完工。战士们就地取材,从江里捞出砂石,夯实成跑道基础,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土地平整、铺垫砂石的任务,就在准备浇筑水泥地面时,武佩忠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1951年9月初,美军出动战机,朝地面投下无数炸弹,刚刚平整的机场跑道到处是轰炸留下的弹坑,大的弹坑有近十米深,直径有好几十米。为了尽快排掉机场和周边地区的定时炸弹,加快修建机场的进度,团里面组织人员排查定时炸弹。武佩忠主动报名,与战友们拿着红布做成的小旗子,沿着机场跑道一字排开,进行地毯式排查,每发现一个定时炸弹,就在那里插一面小旗子。插好旗子后,组织战士拿了一些几十米长的绳子,拴在炸弹尾翼上,把炸弹拖到清川江边,再进行安全引爆。
  经过近三个月的紧张抢修,终于把机场跑道修好了,圆满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在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时候,苏义三每天背着药箱巡诊,哪里有病号,就去哪里看病。由于饮食较差,常年吃不到蔬菜,缺少维生素,战士们经常拉肚子和患夜盲症。苏义三竭尽所能,为战士们提供最好的治疗,帮助他们快速恢复身体,投入战斗。
  1952年,刚打赢金城阻击战的向长辉和战友,就接到了支援上甘岭的命令:“联合国军”企图控制朝鲜上甘岭地区,向我军发起“金化攻势”,上甘岭阵地伤亡惨重,急需支援。
  想要去到上甘岭,就要闯过敌人四道封锁线,上面飞机,下面大炮,封锁线上的隆隆炮火,一直就没有停歇过,危急关头,向长辉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零下30摄氏度的寒夜里,冒着枪林弹雨,一个晚上跋涉了25公里,终于抵达上甘岭。
  敌军地毯式轰炸,300余门重炮同时实施轰击,把上甘岭的各个角落像犁地一般翻了又翻,向长辉匍匐在阵地拼死战斗。在这个堪比人间地狱的上甘岭战场上,战士们前仆后继用鲜血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役中,向长辉在冰雪中卧伏,在饥饿中冲锋,和战友们荣立集体一等功。历尽鲜血与战火的考验后,1953年3月,向长辉在朝鲜战场上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论是否戎装在身,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他们始终初心不改,他们接连加入到中建集团,成为了祖国的建设者,先后参与了首都十大工程建设、“一五”计划建设、三线建设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成立后首个跨流域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武佩忠就是引滦入津的参与者。
  引滦入津工程完成土石方3460万立方米,石方166.67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63.73万立方米,使用钢材11.2万吨,木材5.4万立方米,水泥36万吨。工程初步计划3年完成,经过奋战,仅用了1年零4个月。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引滦入津的伟大精神。
  烽火中锻造出的红色基因,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记,也赋予了中建集团独特的底色。
  从战场上传承而来的红色基因,深入血脉,传承至今。以生命突围困境,以热血开拓荒芜,是每个人不变的信仰:共产党员,就要始终冲锋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