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战天斗地 无悔青春

发布日期:2021-07-13

  三线建设,一段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平凡历程;三线建设者,一群不惧艰苦的普通劳动者。一个汹涌奔腾的时代,一段值得回溯的历史记忆。以“备战、备荒、为人民”为口号开展的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三线建设那段敢为人先的壮丽史诗,生产建设者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将永远流传在祖国的山河岁月之间。

  1965年12月,邓小平到攀枝花实地考察,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作了明确指示,确立了整个攀枝花工业基地的基本布局,直接促进和加快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10万建设大军跋山涉水,来到了这座西南小城,中建一局三公司的刘长久就是其中一员。

  1965年,建工部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石家庄整建制后转战攀枝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崇山峻岭中,道路的艰险远超刘长久的想象。山路陡峭狭窄,车辆盘旋上山,一不留神就有可能冲到山涧里。刘长久和同事们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攀枝花,迅速投入建设,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全部人员、装备的搬迁,受到建工部的表扬。

  当时匮乏的不仅是生活物资,基本的建设物资也难以得到满足。刘长久所在单位自己开路、找水源、架电线、采沙石、烧砖瓦、积极投入施工建设;用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了第一、二砖厂和巴干河洗煤厂的工程建设。有些工程被评为样板工程,保留至今。

  时光转瞬即逝,1970年7月1日,滚滚铁水由攀钢一号高炉奔涌而出,早已等候在炉前的近万名攀钢人欢呼雀跃,但刘长久和同事们,却没能享受到这一刻的欢庆。

  在为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奋斗一年后,刘长久所在单位被调往遵义,参与导弹基地项目建设。他也继续着四海为家的建设生涯。如今,87岁的刘长久儿孙满堂,尽享天伦之乐。但他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时俱进,学习党史,他写完了一百篇党史学习心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位有着65年党龄的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到了党的伟大事业中。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党员,有些人奉献了青春,有些人甚至献出了生命。在四川达州,有六位建设者的党龄和年龄,永远定格在了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里。

  1969年初,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要在四川达州建设国防工业304厂。在通往304厂的必经之路上,宽阔激荡的明月江横亘在中间。

  要建厂,先建桥!中建七局的前身,基建工程兵21支队的330名战士,就这样投身到了明月江大桥的建设中去。

  当时年仅19岁的秦中发,就是这支部队中的一员,在他身边的,还有已经3年没有回过家的指导员薛永发、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来到一线的战士李永年、刚入伍半年的19岁战士古作扬……大家齐心协力,眼看着明月江大桥已现出壮观的轮廓,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

  1970年5月29日早上,百年不遇的山洪暴发了!听着从上游传来的由远而近、越来越响的轰鸣声,洪水卷着巨石不一会儿就恶狠狠地向新建的大桥猛扑而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战士们奋不顾身地冲向桥面,将大部分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抢运到安全地带。但在洪水的猛冲下,建桥所用的支撑、排架开始剧烈地晃动。

  “轰——”地一声,还在抢救物资的22名战友瞬间与倒塌的桥架一起被恶浪无情卷走,上万军民为抢救落水的解放军沿江追了十几公里。历经5个小时,16名落水的战友、45名落水群众终于获救。但薛永发、李永年、古作扬、顾兴芝、伍正章、马怀钦6名同志永远长眠在漩涡之下……

  不负烈士遗志,21支队的战士们,按时完成了明月江大桥的施工,有力地保障了304厂的修建。如今,江水之上,大桥稳稳横架两岸,这是中建人用红色信念筑就的丰碑。

  1976年7月28日,强度里氏7.8级地震几乎将唐山夷为平地。秦中发所在部队接到中央军委命令,迅速奔赴一线抗震救灾,当时他们的任务是恢复开滦煤矿“早出煤,多出煤,快出煤”。在唐山,他和战友一干就是8年。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重托,一次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战天斗地、无悔青春,用初心和决心、用青春和生命投身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是每个党员,每个中建人至高无上的光荣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