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集:毫厘筑广厦,匠心致初心

发布日期:2021-07-21

  他精益求精、坚守一线,从一名测量员,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钢结构专家;他不断地钻研、不停地实践,从一名农村小伙,蜕变为“华龙一号”核电项目的全能焊工;他一丝不苟、明察秋毫,从一名技术新手,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他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在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中脱颖而出……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名字——工匠。

  从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到383.95米的地王大厦,再到441.8米的京基100和60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一幢幢耸立的高楼,是现代科技的成果,亦是城市发展的象征。这些巍峨高楼,从筹划、建造,直到完工,倾注了无数劳动者的心血。

  在不断刷新中国建筑高度的背后,全国劳动模范、中建科工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用不懈的努力和敬业精神,书写着一段于坚守中不断锐意创新的奋斗故事。

  36年的一线工作经历、3年的管理工作经验,总计39年沉甸甸的项目工程履历。1982年,陆建新刚到深圳,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尚在发展。陆建新到岗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建设高达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并带领团队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此后,从深圳地王大厦到广州国际金融中心,陆建新踏上了钻研、创新的道路。从“滑模”到“爬模”再到“顶模”,在他的持续探索和实践下,广州西塔“两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应运而生。

  不断创新的技术为项目团队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回顾过往,陆建新表示,在每一个岗位都需要坚持与坚守,需要不断创新、勇于奉献。

  2020年,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亦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陆建新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展望未来,他寄语年轻人:成为工匠、成为劳模,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坚守初心、认真付出,就已经走上了劳模工匠的第一步。

  不断地钻,不断地学。从一个对焊接完全不懂的农村小伙,到以“华龙一号”核电项目全能焊工的身份走进中央电视台,程克辉用了11年。

  2006年,只有22岁的程克辉来到深圳,加入中建电力(时为中建二局深圳分公司),拿起焊枪,成为一名焊工。因为技术精湛,2016年,程克辉被公司派去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参与“华龙一号”示范项目二期工程3、4号机组的建设。

  “华龙一号”应用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目前已成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参与‘华龙一号’项目,是我职业生涯至今最具挑战的工作,也是最有成就感的工作。”程克辉说。刚到项目不久,程克辉就体会到了“残酷的现实”。项目要求底板和筒体都要使用焊接时不易变形、质量保障度高的埋弧焊工艺。当时的焊工队伍中,只有他一个人取得了埋弧焊的资质。这就意味着,他要单枪匹马地完成 52块平均长度达11米的钢板焊接工作,并且留给他的工期只有短短两个月。

  “施工的时候温度非常高。但为了保证不出现气孔,绝对不能吹风,而且汗水是绝对不能滴到焊缝上的。我只能不停地去旁边擦汗,再回来接着干。为了避免返工浪费时间,我必须要保证一次性合格。”程克辉回忆道。

  在两个月工期的严峻考验中,程克辉早晨七点多上班,忙到凌晨两三点下班。“最繁忙的时候,我连续27个小时没有睡觉。”程克辉说。

  最终,程克辉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保障现场安装进度立下汗马功劳。他以100%的合格率成为了“华龙一号”首个焊接技术大满贯的全能焊工。

  头戴安全帽、身系安全带,骑坐在离地数十米高的钢结构上,手持检测仪器在焊缝左右滑动……这是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90后”中建安装无损检测员王海浪的工作日常。

  “别小看不起眼的焊缝,它们往往关系整个项目的安危。”王海浪说,无损检测员的工作好比给钢铁设备做B超检查,要在焊缝处抹上“工业糨糊”,用超声波探头在两侧滑动,用仪器检测焊缝内部的状况。

  为节省检测时间,提高缺陷检测效率,他带领团队熟练运用射线、磁粉、渗透等常规检测技术,引入TOFD、相控阵等新型无损检测技术。如今的他,已经用手中宽约1.5厘米的探头,在检测中滑过了总长超3.5万米的焊缝。

  G20杭州峰会主场馆、南京青奥会议中心……一批重大项目上都留下了王海浪和工友们细致检测的身影。“细微之处见真章,螺蛳壳里做道场。”王海浪说,对他而言,工匠就意味着要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把检测做到极致、对瑕疵明察秋毫。

  19岁夺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实现中国代表队在砌筑项目上零的突破;23岁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就是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质量管理员“95后”小伙邹彬。

  邹彬出生在湖南新化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很早便开始了“打工”生涯。父母打工的工地上,经常会出现他瘦瘦的身影。和灰浆、挑泥沙、搬砖头,脏活、累活邹彬都肯干,一有空,他就跑到砌墙的老师傅那里偷偷学习,趁着大家吃饭的时候,拿着砌刀练习。慢慢地,他就熟悉了砌墙这门手艺。

  2014年,邹彬从全国21支队伍的150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的集训队伍,开始了每天的“魔鬼式”训练。从每天早上六点到晚上九点,从理论知识学习到技能操作训练“连轴转”,节假日也不例外。

  图形数据计算不准,邹彬就砌好墙,对照图纸检查误差,再把墙推倒、拆掉,重新砌。8个月,每天15个小时的训练,周而复始,从不停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邹彬获得了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这一奖项上零的突破。

  2018年,邹彬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前,邹彬正在参与湖南省十八洞村村容村貌提升改造项目。当时环境比较艰苦,工期也比较紧张,中建五局派出17名党员干部,带领数百名建设者,夜以继日奋斗在建设一线,从第一方混凝土浇筑到工程交付只用了90天,实现了快速建造、优质建造。

  邹彬说:“大家身上那股敬业奋斗的精神让我很受触动,更加坚定了我尽早加入党组织的决心,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对我来说,把砖砌得比别人更快更好,同时带领身边的工友把工程建设好,把质量管控好,才能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党员。”

  精雕细琢方为器,千锤百炼始为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正是无数细微之处的匠心在党的引领下 ,凝结成了向前的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