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时空
在西安古老的城墙脚畔,在靠近北门的一隅,有一座三层的青砖长楼,这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最初所在。长楼的后面是座不大的小院,却有两棵巨大的青松,周围伴随着花草树木和灰喜鹊的家。这里的人们时常从这条道走过,其中有一位女士,手捧书卷,黑亮的发髻一丝不乱,白净的面庞上透着和善的微笑,风衣下长裙飘展,步履稳健而飘逸。没有夺目的色彩,没有任何修饰,可不知为什么,却无法错过。原来“她就是张锦秋,西北院人们都昵称她‘张总’,清华梁思成教授的弟子……”我不由想起古人那句“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的话来。
初见张总的作品,是在兴庆公园里。山形环抱之中,松柏碧坪之上,有一座高仅5米的柱式纪念碑——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它融合在园林之中,四周跳跃着粉色的樱花和海棠;仿古而不摹古的别致造型,于细微处富含深意的浮雕,令人驻足。我想到那个飘逸而不张扬的身影,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我还是惊奇了。那是见到张总的另一幅作品——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骊山脚下,华清池畔,楼台绮丽。跟随唐风石灯的照引,穿梭在灰瓦、青砖、赭柱、石台之间,推开饱钉的木板门,领略盛唐帝王的气势;而紧邻的空透的直棂格扇门,宛如一位柔媚的女子,为人打开了当年贵妃沐浴的海棠汤,室内没有灯光和内柱的干扰,透过直棂窗的自然光线,直照在如海棠花瓣般的千年石基之上,恍惚中似看到水光潋滟,衣影婆娑;似听到泉水叮咚,细语连连……这是女子的细致与空灵,带你穿越了历史的联想。我不禁好奇,张总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果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落成,成为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它朴素而宏大,内敛而深沉,宁静而庄重,简洁而明快;它是百万年的史前文化和5000年来的华夏文明,与张总的学养、胸臆和艺术境界与理想追求的一次大碰撞。如果没有博大的胸襟,横溢的才华,深沉的思考,是难以承受其重其深其大其特的。从整体布局到馆舍造型,从建筑色彩到室内灯光,从门型的创造到橼条、斗拱的选择,从材料的取舍到“寓新于古”的探索,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层面、每一个细节、每一种色调、每一幅造型,虽表现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却蕴涵着与千古历史文化脉络的和谐与统一。这是一种创作,更是在创造,是推陈出新,是古为今用,也是将纵越千年的历史与横跨当今世界风情的一种大融合,以现代人能够接受的眼光、意态和方式,揭开绵绵历史的面纱,让观众自由畅游在这无尽的文化长河之中。这是何等的大气,而又确实让我们感受到灵秀纯真严实的张总的另一面。无怪乎从它落地始,便得到了海内外一致的好评,享得无数荣誉。一座蟠龙卧虎般的艺术雕塑,一个古往今来纵横无际的艺术造型,一位静观世纪风云的寿星老翁,一名万众尊崇钦敬令人惊叹不已的真正的明星,永远矗立在朱雀门外终南山前大小雁塔之间,为世世代代川流不息的劳动人民,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征战图、坎坷路和崎岖径——辉煌无比,情志无穷……这不也是张总的意识形态、精神境界、艺术造诣和理想追求么?
而后,一座座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相结合的“新唐风”建筑喷薄而出:三唐工程、法门寺博物馆、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大明宫遗址……犹似一朵朵奇葩绽放在千年古都的热土之上、百花苑中。而后,张总当之无愧地成为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囊括海内外各项大奖,就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但我却常常纳闷,张总那犹如泉涌的才思,丰厚的底蕴,一次又一次带给人们的惊喜,来源于何处呢?一件小事,也许可见一斑呵:张总不吝藏书,众人皆知;但很少人知道,多年来,张总时常送书给院图书馆,甚至用她获奖的奖金换成专业图书,赠送院图书馆,供大家阅览,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她是想把自己的追求与大家分享,希望更多的人们在这条艺术之路上有所攀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她以一颗谦逊的而又纯真的心灵,想与大家共勉,共同追求人类最新最美最高最妙的艺术境界。让奇葩异花似的艺术作品,无限深情厚重的艺术造型,林立在神州和全球,人人都陶醉在那幸福的盛景之中,心旷神怡,愉悦无尽……
这就是我们的张总,张锦秋,她其所以能成为我们新的标高,也就不难理解了。是她个人一生的磨砺、坚持和探求;更是她对人类文化和文明史的渴求、追索、不停步、不懈怠;那作品蕴涵的是书香,是墨香,人文之香,香飘无垠的时空……
作者:李 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