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网群 | 办公平台 | 公司邮箱
企业文化
公司理念
员工风采
经营机构
首页>> 和谐企业>>企业文化>>员工风采
抗衡地震
发布日期:2013-07-04 字号:[ ]

  他见到了周总理
  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可38岁的刘大海。清癯英俊的刘大海,已经低头弯腰背起行囊,在周恩来总理到达邢台震区之前,己踏上了那块震荡的土地。
  不论哪里有地震,他都要亳不犹豫地奔去。力什么呢?因为震中就是他的“实验场”,他要拿握最直接、最全面、最实际、最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摸到地震的规律,制服地震这只恶魔。但是,地震不同于一般科学,它不能也无法实验,很难模拟,只有通过实地考察解决问题。因此,哪里越危险,他就去哪里。他穿梭在废墟、瓦砾和开裂、破碎、摇摇欲坠的房屋里,夜里也不住防震棚。有一次,当他们正要迈步走进一幢楼房时,脚下的大地突然摇动起来,房屋坍了,一头冷汗。惊心动魄。还有一次,半夜十一点,领导派人从十多里外赶到他的住所,命令他马上搬进防震棚,一周内还有大震。研究抗震的人,如果叫地震砸死,那不就成为笑话了,他服从了命令。
  俗话说,捕蛇的人不怕蛇蛟。令人毛骨悚然的地震。他视为日常生活。邢台两个月,紧张、艰辛、危难和疲倦的日日夜夜,就在他代表西北的同志、享受周总理的接见时,全部一扫而光了。中南海小礼堂的这一次荣誉,使他热泪如流,又注入了心中的大海。经
  久不息地翻腾……而后,云南、新疆、宁夏、辽宁、四川、广东、天津、唐山,他的方向是地震中心,他的道路是化险为夷,他的目的是抗衡地震,而且要为此付出一切……。
  他什么都干过
  北方交大毕业前,刘大海就去唐山修建飞机场,说是实习,其实是练兵。果真,1951年3月。他们就去朝鲜前线抢建军用机场。白天测量,晚上施工,不分日夜,不论你我,连轴旋转,同步进行,设计施工一揽子包,吃饭劳动分不清,一天能睡两个小时。只要
  一进山洞,一秒钟不到就入梦.
  1952年从朝鲜回国以后,他被分到西北建筑工程总局秘书科当文书,因为他有文化。却不知,他这个书生,头一次发文件时.竟不知还要盖公章。结果,电话、来人、退件,热闹的一塌糊涂。一年后,他总算归口,到西北设计公司,就是现在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院。可是不久,又让他转行搞地基勘察,时间不长。再次转轨学总图,跟随苏联专家选厂……多年来,他修建过飞机场,设计过电厂,参加过海港建设,三线建设、城市人防干道的设计和施工,也搞过总平面运输……前不久,上海黄甫区的一顼加层、加固工程要
  也协助解决问题,他二话不说就去帮忙;海口市的“宝岛明珠”工程要他上,他就上……他总是这样,一切服从组织的调遣,服从国家建设的需要。
  他走自己的路
  他的脚步是那样矫健,那么匆匆,节凑明快急促,随风扬起的那一缕白发,像流水一样,陈述着,他已年近古稀,故事越来越多。
  在最初的设计实践中,他发现了一个辣手的问题——房屋抗震。西北地区是国家最先划定的地震区.迫切需要抗震设计规范,中国没有,只有学苏联了。1957年,他在陇西酒精厂的厂房设计中,第一次引用了苏联的规范。接着,在西安重型机器厂和西安冶金机械修造厂的大跨度厂房设计中,再次使用了苏联的规范。但是,在实践中,他发现苏联的规范有不足之处,不大适合于中国的国情,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也找不到中国的地震规律。因此,他一头扎进房屋抗震这个课题,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悄悄地进行着不懈的研究和拼搏;他一遍一遍演算,一点一点摸索,一夜一夜不眠,一步一步深入;他风尘仆仆,背着背包,一趟又一趟赶赴地震现场,一幢一幢房屋观察,思考,一个一个问题求索,解决……结合实际,反反复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找依据,找科学,找理论,找规律,抱着一个信念,进行坚韧的战斗,目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不断地进行应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打破了苏联按构件分类进行结构抗震的思路,以全新的构想,按照房屋结构类型来区分抗震性能,以整个房屋为对象,采取全面的抗震措施。1963年,他参予编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屋抗震设计规范,结束了我国没有抗震设计规范的历史。
  他是成熟的稻穗
  时间的河床流去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哺育了不少鱼龙。刘大海从1963年参予编制第一部抗震设计规范,到1967年参予编制京津地区抗震规程,1970年开始编制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手册,国家标准图集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等等。在许许多多群策群力的战果中,他深深地感到,一个人的智力实在有限,如果没有几个人的深入探讨和辨论,很可能会沿着自己的错误思路走下去,贻误菲小。同时,多年的现场调查,那一幕幕悲壮的情景,那一堆堆积累的资料,那一个个心血的结晶,时刻都在他脑海里翻腾,逼着他思考、研究、咀嚼、理解、升华、结果。
  十多年来,他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优秀科研一等奖两项,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他主写的四本抗震设计专著,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他主编的《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发行数十万册,获部级优秀标准设计一等奖。
  1988年,在东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两千余人,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唯有他被聘为分会主席。1989年,他参与编制的新规范,被评为1991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有很多内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还在第十三届国际结构和桥梁学术会议上得到了承认,被肯定为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嗣后,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持,中国组织各国编写的国际标准《配筋砌体规范》一书中,刘大海作为起草人之一,代表中国起草抗震部分。数百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中,我国主编的只有两项,这本规范是工程方面仅有的一项,也可以说是个世界第一。
  刘大海,他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步一步走出了西北,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他成功的秘诀:目的明确,方法对头;科研一定要为生产服务;实践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他的历程一句话,服从革命的需要。
  现在,他是国家授予特殊津贴的专家。那花白的头发,像成熟的稻穗,总是在低垂细语:“我贡献得太少,被给予的太多……”那矫健的脚步,老是那么匆匆,明快而曼急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公司简介 | 作品欣赏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陕ICP备05008708号 © Copyright 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传真:(029) 68515570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文景路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