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建筑新闻

中建二局:我为国家大剧院穿“雨衣”

发布日期:2019-09-26 字体:【

33cf363d6d84f48db257c9264fc190f.png

  每到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坐落于北京长安街西侧宛若“水上明珠”的国家大剧院就变得更加如梦如幻。这座造型独特的文化艺术殿堂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十五年前,中建人用汗水与执着为它穿上了一件“天衣无缝”的“雨衣”。

  保罗·安德鲁:“Mr Zhang,OK!”

  国家大剧院作为“北京十六景”之一,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总建筑面积为16.5万平方米。

  提起国家大剧院,总是离不开他的设计师——大名鼎鼎的法国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2004 年 3 月,在建设过程中设计大师保罗·安德鲁还与中建二局安装公司时年33岁的防水系统安装项目负责人张凤军有过一次“碰撞”。

  按照最初的屋面工程方案,为保持建筑干燥防潮,要在相当于 4 个足球场大的 3 万多平方米钢底板上,满铺如同鸡蛋壳一样厚的防潮隔汽膜。施工面积大,如何保证品质与工期,让张凤军头疼不已。

  “漏水最易发生在接缝处,好比整张保鲜膜,如果有一个地方出现了裂缝依然会漏水,还不如化整为零抓关键部位,确保每一小张保鲜膜都没裂缝!”张凤军带领项目团队从技术和施工两方面研究论证,计划将防潮隔汽膜铺设在板交接接缝处,这样既可以保证质量,还能大大提升施工速率。

  像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工程,如果要变更设计方案,颇为“麻烦”:要经总承包联合体分部,到联合体,到业主工程部,再联系大师讨论进行有必要的更改。

  “别变设计了,就按照设计做吧!”面对“麻烦”的流程和未知的结果,队员们打起了退堂鼓。但是张凤军没有动摇,为了“以理服人”,他带着详实的试验报告和繁多的数据支撑资料,把方案的优势一一罗列。

  这份变更方案经过层层审核,最后终于来到了大师面前。本以为保罗·安德鲁会直接拒绝,但听完翻译转达后,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连连称赞。保罗对着张凤军竖起了大拇指:“Mr Zhang,OK!”,还鼓励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继续“找茬”,让大剧院趋于完美。

  “大头钉”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大剧院 3 万多平方米的金属屋面上有近 2000 米的铝焊缝,焊缝如果出现了微小孔洞,就会成为屋面的“隐形杀手”,发生漏水渗水问题。

  “实焊还是虚焊,不要凭经验去判断,要一个个查!”虽然张凤军在交底时总这么强调,可焊缝孔肉眼不便分辨,如何让大剧院做到“天衣无缝”?这可把众人难住了。焊缝质量检查小组虽进行常规目测、淋水试验,但收效甚微,还有很多小焊缝没有检查出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凤军往墙上贴文件,拿出一枚大头钉将其固定。他突然灵机一动,怎么不用大头钉检查一下呢,只要刺不穿,肯定没问题,一定是实焊。

  自此,屋面防水施工人员随身携带数枚大头钉,遇有疑似砂眼的焊缝就用大头钉测探,如有贯通立即整改。他们“一针针”探测的铝焊缝达1000多处。

  2004 年 8 月,到了验收的节点,经分项工程专家验收组检查后,2000 多米的焊缝竟然没有一个漏水点!得知“大头钉”的故事后,验收组笑着说:“你们中建二局安装团队,真是在用大头钉雕琢新世纪的品质工程呀!”

  6万组数据“量体裁衣”

  国家大剧院屋面是一个 2.2 次方超级椭球壳体,以上还有隔音层、保温层、防水层、外装饰层等,仅防水层就需要在屋顶安装 11000张2毫米厚的镀锌钢底板和4300余张铝合金防水板。

  在椭球上面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全扇形防水系统安装,在国内还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经验可借鉴。

  由于每一块扇形板形状、角度、面积、尺寸、曲率都不同,给制作及安装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让防水这个简单的问题也变得复杂起来。“这样的施工要求就好像在一个橄榄球上安装马赛克贴片”,张凤军回忆着安装难度。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他带领施工人员从测量入手,根据球体曲率半径的变化,竟测量出了 6万多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却得来不易,大剧院屋面没有电梯,每天徒手爬到屋顶是张凤军和团队的“必修课”,金属屋面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刺眼的反光及巨大的热量,一天下来双眼刺痛。

  “这些大数据,其实就是在帮我们量体裁衣,我们每一块板的造型几乎是唯一的!”有了6万多组数据支撑后,项目团队还把板材的压制从工厂搬到了现场,压制成型后拼装到大剧院上,为的就是方便监控,确保每一块板材的形状和测量所得数据匹配。

  为了保证美观又止漏,项目还大胆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直立锁边铝合金屋面防水系统。这项新工艺确保了屋面没有螺钉外露,整个屋面几乎形成一个整体,看起来美观、整洁,还避开了众多漏水隐患。15年过去,每当雨后途径长安街,看到这颗“水上明珠”在雨水的映衬下更加晶莹剔透,他都格外骄傲。凭借着为大剧院成功穿上了“雨衣”,张凤军也因此荣获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

  国家大剧院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也在中建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我和我的祖国 70 年,从我自己建造的工程来看,那就是祖国的建筑越来越美了,而且不光有外在美,还有内涵!”从事安装工程近 30 年,张凤军用“美丽外衣”建证祖国越来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