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7-09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一梦想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为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无数老一辈中建人坚定信念,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
1938年,朱良喜出生在安徽太和县一个贫苦家庭。1955年,朱良喜同志参军,1960年从部队转业成为中建一局的建设者。随着大庆油田出油,国家发出号召帮助大庆油田建设基地,朱良喜投身大庆油田的建设。
当时大庆生产条件极其艰苦,刚到大庆的时候,缺衣少食,住只能住地窨子。让大家没想到的是,比吃住更困难的,是饮水问题,为了让大家能喝上洁净的水,项目施工队开始打井取水,眼看就要大功告成,钻头却掉到井里,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朱良喜站了出来。
每天上完班,朱良喜主动加班叫上几个机械班的同事,夜里研究解决办法,连续加班研制一周后,研制出挖井头子反钩设备,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把头子给取了出了,上千人的吃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消息让整个公司都十分振奋,公司领导得知了这个事情要奖励朱良喜同志80块钱,却被朱良喜同志拒绝了,他说解决全公司吃水的问题是应该,钱应该用到祖国建设上。
中国建筑的建设者们,克服千难万险,坚定的践行着自己的诺言。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将建设的重点转移至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正式拉开序幕,1970年,朱良喜与中国建筑的同事,带着大庆精神,投入到了湖北荆门炼油厂的建设中,决心要把三线建设好。
在湖北荆门炼油厂,朱良喜依然用自己的小发明,解决着各种难题。历时两年多的建造,朱良喜和中国建筑的同事们,圆满的完成了荆门炼油厂的修建。
时光荏苒,朱良喜依然喜欢用陪伴几十年的工具,制作各种小发明,创新精神伴随他走过大庆油田和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至今流淌在中国建筑的血脉中,影响着更多的中国建筑人。
同样是在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建筑还有许多建设者用自己的方式,把青春与汗水,镌刻在三线建设的历史丰碑上。
“只要骨头不散架,就要拼命建辽化。”这是一句在辽化十里厂区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更是上世纪70年代激励“辽化会战”数万名建设者们的钢铁誓言。这句话来自中建八局前身(基建工程兵21支队201大队)的“硬骨头战士”——黄雪官。
1966年,黄雪官所在施工队接到上级命令,前往涪陵,参与三线建设重点工程432造船厂的修建。1970年9月30号,对于黄雪官来说是个极其特殊的日子,在这天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的黄雪官,废寝忘食的工作着,经常忙着工作忘了吃饭。时间一久,患上胃病,继而发展成胃穿孔出血,医生不得不将他的胃全部切除、胆囊摘除、小肠也被切去了一节。黄雪官只能在家休养。
建国后,随着生活安定,人口飞速增长。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下达在辽阳建立石油化学纤维厂的通知。1975年,当所在部队要转战建设辽阳石油化学纤维厂的消息传来,在家养病的黄雪官再也坐不住了。
“我是军人,更是党员。”党员军人的双重身份,让身体虚弱的黄雪官,怀着报效祖国的斗志,不顾家人和战友的反对,一再要求参加辽化建设,想用自己的技术为辽化建设添砖加瓦。
在辽化的施工现场,体重只有七十多斤的黄雪官,面对繁重的劳动,只能“少食多餐”补充体力,考虑到黄雪官的身体情况,上级领导安排黄雪官负责质量安全检查,黄雪官坚定的斗志,在辽化传颂,而他的誓言更成为工地数万名建设者的励志口号。
党员的使命激励着黄雪官,也鼓舞着每一位建设者。辽化的基础建设任务提前完工。因在辽化建设工程中表现突出,黄雪官受到部队嘉奖,荣立二等功,被同志们誉为“硬骨头战士”
从工人到战士,从战士到中建人,职业身份在变,共产党员的初心不改,本色不变。中国建筑将继续坚定跟随党的领导,在辉煌的中国建筑史上,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