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办,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人民视频等主流媒体合作,中建集团联合制作,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提供支持的“坐标中国”系列主题片第八期,中国精度之《平移之准》正式上线。
中建集团《平移之准》主题片在国资小新全媒体平台首发,国资委官网及人民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同步转发,今日头条、腾讯新闻、新浪新闻、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百度等各大新闻客户端首页置顶推荐。微博相关话题#大国重器里的中国精度##3万吨车站的最牛搬家##3万吨汽车站90度旋转平移#阅读量达4172.4万。
下面,一同了解《平移之准》的精彩内容吧。
福建厦门后溪长途汽车客运站平移工程以288.24米的平移距离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建筑物整体平移弧度最长”,主站房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总重量3.018万吨,相当于2.5个凯旋门,实现90度旋转。
中国建筑建设者们将交替步履式顶推平移技术首次应用在国内平移工程中,创造了中国平移面积最大,荷载最重、距离最远的单体建筑平移之最。
为什么要进行平移?
2019年初的厦门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岛外的运输枢纽后溪长途汽车客运站因为所在位置与福厦漳高铁路线重合正面临着拆迁的问题。
为了给高铁让路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测算它必须旋转90度弧线平移到新方位这是避免拆迁的最佳选择。
整体平移有多难?
建筑物的整体迁移工程向来就是基建领域的一大难点,此次客运站平移因其体量巨大在全球尚无平移成功的先例。
从理论上测算,平移具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要进行整体迁移需要解决两大难题。首先是要将建筑的柱脚截断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断基,如果在断基过程中施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失去地基的建筑物崩塌。
另外一个重要难点就是平移过程中的精度控制,这么复杂的建筑构造一旦出现受力不均或顶推力超出建筑承受范围都极有可能造成建筑损毁。
怎么实现精准平移?
为了确保平移顺利完成,工程师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交替步履式顶推平移”技术,其原理是通过在建筑物底部安装步履行走器使建筑避免了轨道卡滞不均匀沉降等问题。进而不受角度限制自行调整方向实现多角度精准交替向前行走,就像建筑长出了“脚”一样让建筑沿着轨道一寸寸“走”到新址。
工程师在测算后选择了支撑结构更为稳定的地下二层进行楼体切割,在立柱间浇筑混凝土形成一个稳固的网状托盘,主楼楼梯脱离地基就像一块积木一样被取下来。同时在平移范围挖出一个大型基坑铺设26根弧形混凝土轨道,在主站房底部安装了532个步履行走器。
如何保证532个行走器的步调一致?工程师们又将603个传感器分别安放到每一个行走器的关键位置就像603只眼睛注视着每一个行走器的行走信息,实时反馈、实时监控532个行走器的顶推力,误差一旦超过2毫米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暂停顶推。
从9点到12点方向,3万吨重的长途客运站主站房以平均每天7.5米的速度,每一步不超2毫米的精度把控,历时38天,累计行进288米实现了90度的完美旋转。
这次“乾坤挪移”打通了福厦高铁建设通道,在节省建设投资的同时还避免了因拆除重建而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尘及噪声等污染,为国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添写了一笔生动注脚。
央企工程师以匠心致初心,以奋斗担使命,用最可靠的双手浇筑中国新形象助力提升“中国建造”的品牌美誉度和全球影响力。
创造之旅永无止境,匠心之作彰显担当。
这是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平移工程,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长距离、大半径的建筑迁移:重达3万吨的厦门后溪长途汽车客运站实现90度最大移动半径达288米的“短途旅行”。
从9点到12点方向,历时38天,移动288米,3万吨的长途客运站主站房以平均每天约7.5米的速度完成“搬家”,由中建集团负责的后溪长途汽车客运站平移工程创造了全球平移面积最大、荷载最重、距离最远的单体建筑弧形旋转平移世界纪录。
快速、安全、顺畅。令人惊叹的是,平移工程过程中,布满大面积玻璃幕墙的汽车站,一片玻璃都没碎,整体结构没有受到任何破坏,这波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的操作,堪称“最牛搬家”
世界纪录,中国创造;中国精度,央企智造。
厦门后溪长途汽车客运站完成了自己说走就走的搬家之旅。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长距离、大半径的建筑迁移,在前人未曾到达的陌生领域,面对技术难度与风险的考验,中建集团的建设者们以匠心致初心,以奋斗担使命,用最可靠的双手浇筑着中国新形象。
从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到如今建筑物的整体迁移,中国建造以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发展,描绘着时代之潮、发展之潮、追梦之潮。中国建设者以最可靠的双手,浇筑中国新形象,以最沉稳的画笔,勾勒大地新面貌。未来经过这里的长途车和高铁将共同见证由中国建设者们创造的神奇时刻!(企业文化部,中建一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