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宾,由中建三局施工的中国援建菲律宾南阿古桑戒毒中心和萨兰加尼省戒毒中心已经运营三年有余,三年时间里,两所戒毒中心帮助当地挽救了无数个家庭,成为中国积极支持菲律宾禁毒事业的有力成果。
2016年10月,时任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首次访华,并在当月20日就中国援助菲律宾戒毒中心项目同中方达成一致。中国建筑团队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扬工匠精神,高效完成2所建筑的建设,将其打造成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的标志性建筑。
现代化的“希望之窗”
碧海蓝天、椰风阵阵,从高空俯瞰菲律宾萨兰加尼湾,由中建三局承建的菲律宾萨兰加尼戒毒中心静静伫立,与四周美景共同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戒毒中心内,工作人员诺尼·谭正带领患者们进行康复训练。他伴随着轻快音乐,挥舞双手,引导患者们整齐划一地跳着健身操,结束时与大家一一拥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如果不是工作人员介绍,你很难想象诺尼·谭曾经也是一名“瘾君子”。44岁的诺尼·谭染上了毒品已有二十余年,并曾因为犯罪问题被判入狱两年半。2020年11月,当地法院强制将诺尼·谭送进戒毒中心接受戒毒治疗,戒毒过程无疑是痛苦难熬的,但良好的医疗环境和医生们的悉心照料,帮助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在这里,诺尼·谭不仅戒除了毒瘾,还培养了唱歌、跳舞等爱好,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他决定留在戒毒中心成为一名工作人员,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更多人戒毒。诺尼·谭说:“这里太美了,从这里远眺大海,我才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像诺尼·谭一样在这里重获新生的人还有很多。
萨兰加尼省戒毒中心采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理念,结合庭院式分散布局,外立面的白色、木色和蓝色与海景、山景交融呼应,为患者治疗营造了优美舒适的环境。并且项目建设中充分利用智能化信息设备,建立智能化信息系统,保障了项目交付使用后的高效运营。“戒毒中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治疗条件,而且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施,我们由衷地感谢。”医院院长伊梅尔达·奎诺内斯医生评价道。如今,菲律宾萨兰加尼戒毒中心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菲合作的里程碑项目,对于当地人而言,它不仅是一座美丽建筑,更是充满希望的新开端。
“中国标准”与“菲律宾标准”的统一
项目建造标准须严格执行菲律宾当地的法律文件和标准规范,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赢得菲律宾卫生部以及项目监理团队的信任和支持,成为项目建造能否高效推进的关键。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项目团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学习菲律宾当地的各类法律文件和标准规范,并在极短时间内熟练掌握,顺利与业主、监理等各方开展洽谈。在工地现场,项目执行经理高国勇等项目班子始终与属地员工共同奋战在一线,快速的学习能力、专业务实的作风最终赢得了项目各方信任,与各方构建起了高度互信、高效协作的沟通机制。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应用中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在匹配“菲律宾标准”的同时,融入“中国标准”。菲律宾属地员工Jay说:“中国工长教我操作如何用塑料钢管做管道,这是我以前从没接触过的方法,我的上级彭青先生耐心地为我讲解如何使用这些新技术,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这让我有更有信心在建筑领域去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目前Jay仍在中国建筑菲律宾KCC项目任电气工程师。
2018年12月,中国建筑承建的菲律宾萨兰加尼戒毒中心提前10个月正式移交;不到4个月,第二个中国建筑承建的南阿古桑戒毒中心再次移交。菲律宾卫生部官员在移交仪式上表示:“戒毒中心的建成将帮助当地遭受毒品侵害的人们重新拥抱生活。”
“受援国自建”模式造福当地
“我们村子有好多人都参与了戒毒中心的建造,马加西村是距离戒毒中心最近的村子,可以说我们是看着这个戒毒中心建起来的,如今终于要移交给菲律宾了,我们怎么能不激动呢?”家住戒毒中心附近马加西村的玛莉亚表示:“项目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工作岗位,而且教会了我们很多技能。一些原本只会种田的农民在项目上学到了很多技能,后面大家就可以利用这些技能去省城打工了。”
据了解,在戒毒中心的建造过程中,项目坚持采用“受援国自建”的属地化实施模式,结构施工材料、机具、家具、医疗器械等大量物资均在当地进行采购,累计达到7000万元人民币,有力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给周边居民增加了收入。
戒毒中心的项目劳动力、管理人员也以当地雇员为主,总计聘用了450名菲律宾工人。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企业对菲方工人的技术指导,部分菲方工人从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工人,不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还为他们以后找工作增加了优势。
中建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属地化原则,既是企业发展之道,更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举措。“南阿古桑戒毒中心的顺利完工,离不开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菲律宾工人,而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收入,增长了技能,成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后备力量。”(中建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