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化基因 谱写时代华章】以设计诠释大运河文化精髓

发布日期:2023-09-05
【字体:打印

  初秋时节,和依然暑热的天气一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大都:元代北京城”特展热度持续不减,来这里开启“秋天的第一次风华沉浸”,成为一大批运河文化爱好者的圆梦之旅。

大运河.png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江苏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项目设计由中建西北院完成,领衔设计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建西北院总建筑师张锦秋。博物馆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组成,与运河三湾的文化和生态相结合,馆、塔、园、河、桥浑然一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此交汇。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是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博物馆展陈面积约1.8万平方米,内设11个专题展览。专题展览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时间轴,空间呈现上涵盖了大运河全流域,并重点展示大运河带给沿岸民众的生活变化。

  博物馆主建筑命名为“阅江厅”,意为游览观众由此极目远眺时,仿佛看到大运河由此南下直达长江。

  标识性和象征性完美融合

  张锦秋院士表示,博物馆项目意义重大、非同一般,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之一,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上一个重大建设项目。这座大运河博物馆应具有鲜明的标识性和象征性,它应该成为中国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象征,也应该是一座实实在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更应该与扬州城市文化特色相协调,反映现代扬州的时代风貌,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多彩元素。

  大运河博物馆总体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博物馆坐落在三湾的第一湾——湿地公园以北,建筑长边平行于古运河东岸,主入口设在矩形场馆的南端。城市通园区的主干道联通公园已建成的红色剪影桥,将车行、步行不同的游人引导入馆前广场。大运塔则设在博物馆主建筑西侧,高耸于运河东岸。博物馆西侧与古运河河堤之间的场地作为三湾公园的延伸部分,又用较宽的浅水池形成对博物馆的保护与衬托。由此形成了馆、塔、园、河、桥浑然一体的天然图画,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博物馆濒临隋唐古运河,而扬州在隋唐古运河开通的盛期曾是仅次于长安(大兴)、洛阳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博物馆建筑被要求呈现唐风。为利于各种功能布局,博物馆主建筑设计为规整的矩形平面,地面以上南北长216.15米,东西宽106.6米,主体高度23.9米。外观大面积的花岗石实墙使其具有庄重稳健的雕塑感。正前端实墙作弧形前挑处理,东西两侧实墙设有水纹形线条,都隐喻着静中有动、蓄势待发的蓬勃精神。主体建筑南端屋顶上透明的圆形接待大厅兼具唐风和现代感。

  建筑主体与周边景观相得益彰

  内庭院南北长99.75米,东西宽41米,自北向南设置了蜿蜒水体,两岸绿草如茵。院中布置了四组山石:北京的房山石、山东的泰山石、西部的秦岭石、南方的太湖石,以表现大运河造福了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内庭院作为博物馆序厅的序曲,设计上充分利用了整栋建筑 19.85 米高的平屋顶。在此为观众提供一个大型屋顶花园,可供休闲、眺望。节假日还可以在这片空中花园举行文化游艺活动。博物馆在提供各种展陈空间的同时,还在圆形的智能展厅周围用现代木构架围合了一个桶状半开敞空间,以丰富参观流线的趣味。智能展厅下部设置了优雅的咖啡厅,地下空间内有文创活动厅、风味餐厅和能观赏水瀑的茶室。

  大运塔塔座10米见方、外观9层,99.6米高的钢骨玻璃塔加强了博物馆在运河航道和扬州市湖、城、河文化轴上的标识性,同时又是登高观望三湾水工智慧、运河文化线的观光平台。塔为正方形呈唐风,塔身挺秀,与扬州秀丽气质相协调,运用了轻盈通透的材料结构,呈现代感。大运塔通过今月桥与主馆相连,其半圆形的承托结构倒影在水面上,恰是正圆。其名和形成的景观都为博物馆平添了诗意。

  一座大型公共建筑,要经过建设和使用两大阶段,所有的设计理念都要在后期的运营阶段接受检验。在2023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发布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上榜,观众的良好观览体验也是对这座建筑最高的褒奖。(中建西北院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