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瓷之都 宝剑之邦”浙江龙泉,一张崭新的“剑瓷文化国家名片”正展臂揽客,逐渐成为一座功能齐备的城市会客厅,这就是由中建二局承建的龙泉市城市文化客厅项目。
这座大型会客厅包含33栋单体、9个功能片区,汇集了文创、工坊、教育、活动、博展、餐饮、配套七大板块,这颗城市“文化瑰宝”于近日顺利竣工,在潮动四海的魅力龙泉闪耀出炫丽光芒,吸引无数文人骚客驻足停留,焕发出工业遗存的保护、利用和蜕变的新活力。
功能重塑 老工厂“蝶变”新客厅
从浙江省立改良瓷业工厂到龙泉工具厂,再从东风机械厂到540艺术瓷厂,最终由国境药业演变为如今的望瓯·陶溪川文创街区——龙泉城市文化客厅。百余年间,这片200亩的土地见证龙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程,也为项目的“新生”烙下专属的历史韵味。
为了保留城市记忆,项目部分单体是在老厂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而成,园区内,泉影、美术馆、会展中心、邑空间、动力厂等公共空间的四梁八柱,都有着不同的历史积淀,保留着老旧厂房风韵遗存,室外的文化广场上,高耸的水塔和烟囱,更是上个世纪留下的真实印记。
然而破解老厂房重生的“密码”,绝非易事。在开发建造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老厂房、水塔等老建筑进行保护利用。“对老厂房做改造,就好像带着锁链跳舞。”项目总工程师娄元清感慨道。因为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结构的地基、墙柱在数十年的蹉跎岁月下,早就禁不起大“折腾”了。
项目最具代表性的单体之一——美术馆,其屋顶采用的就是1965年的工具厂屋顶,根据建设要求,要在保留厂房原特色凸起天窗及屋面层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建。为保证建筑屋面不受损害,项目团队受到古建筑保护的启发,决定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托梁换柱”施工工艺进行改建。
这一技术集“承重—卸荷—换柱”三大流程于一体,如同维修汽车时使用千斤顶一样,先对屋面及气楼梁板进行加固,安装钢结构支撑体系,随后用千斤顶加压,使得原建筑荷载转移至临时钢结构支撑体系上,再对原始基础、结构拆除,最后对新基础、结构复建,完成下部建筑结构的施工。这一工艺不仅有效保证了施工安全性,还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加固施工过程中对保留结构的扰动和变形破坏,催生出了旧建筑的新活力。
融情于景 建筑美“点缀”自然韵
如果说老厂房的变迁,诉说着城市工业化的进程,那么片区樟树、水杉、喜树、苦连等200余棵古树则像穿梭时空的精灵,赋予了城市文化客厅以郁郁葱葱的“生命力”。然而枝繁叶茂的古树占据了大面积施工空间,对项目场平布置、场内施工等带来不小的挑战。
“树动不了,难道还因此停工干瞪眼不成?”说起古树保护带来的难题,项目经理张惠聪十分感慨。他始终坚信变通求存的道理,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这批“时光精灵”,项目团队除了通过定制防护栏、包裹麻绳等措施对古树实施重点保护外,还使出一套“乾坤大挪移”的组合拳法。
“树不能挪,我们就把楼挪开。”张惠聪提出一个听起来“离谱”的做法,原来项目12号楼花园餐厅旁边有一颗百年樟树,根深叶茂,并且明令禁止移动,张惠聪带着项目团队,仔细分析项目场地平面布置,发现整体建筑往南平行移动,不仅能避开古树根系和树冠,并且不会和原设计方案平面布置产生矛盾,于是在通过联合业主、设计方开展方案论证后,在实际施工时将整栋楼向南平移了三米,顺利避免与古树的冲突。
无独有偶,在文创商店的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发现,由于建筑旁喜树树冠较大,和建筑金属屋面有交叉,相比传统切割树干的做法,项目团队选择对金属屋面进行部分处理,使树冠斜穿在建筑内,实现两者的趣味融合。不仅如此,项目团队还在项目交通线路中加入轻质游廊,使得建筑与树木形成更密切的互动,将项目围合成园林化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景城合一的景象。
匠心独运 智慧化“赋能”邑空间
项目定位为“剑瓷文化的国家名片,长三角的艺术客厅”,30余栋别具风格的单体建筑,除酒店外无一个标准层。设计管理协调工作量和工序穿插难度巨大。此外为配合世界青瓷大会等活动的举办,项目需分批交付作为举办场地,施工工序十分紧张。面对高精度地实现既定目标蓝图的要求,如何拆招?
智慧化的手段成为项目破题的“金钥匙”,项目团队在设计之初便成立了BIM小组。面对单体多且造型各不相同的问题,项目团队运用BIM技术对每个单体的图纸进行深化设计,提前对不同单体的外防护架体和模板支撑体系进行模拟,对幕墙、金属屋面檩条尺寸、墙体加固钢支撑、机电管线等复杂区域的结构进行排布优化,避免后续因施工碰撞影响工期的问题。
除此之外,项目团队还运用3D扫描技术,对栋老厂房建筑的点位信息进行反复测算,并将测算数据录入智慧系统中,构建3D模型,结合BIM模型提供的坐标数据,通过可视化交底和智慧工地系统校准,协助现场构件安装。在追求错落有致的艺术效果重塑过程中,各个单体被创建成漫游动画、全景模型,设计方案、施工部署变得可视化,便于各施工参建方的理解。
面对紧张的工期,BIM小组依据项目制定的施工进度计划,运用BIM技术建立、优化进度模型,并通过进度模拟分析,综合考虑各阶段的施工工艺要求、现场布置,并结合“后台支撑+前端服务”设计管理的方式,要求所有参建单位全程按现场施工流水段安排设计进度,按天更新和跟踪设计进度,对各分包单位、各专业间的工序协调等进行统一管理,及时进行进度预警及纠偏。借助这一系列管理手段,项目会展中心、美术馆、泉影等单体提前交付青瓷大会使用,第四届世界青瓷大会暨第二届龙泉青瓷龙泉宝剑文化旅游节项目顺利举办,吸引了国内外近万名游客参会。
天下龙泉匠心开物,韵绕九州气传千古。中建二局建设者匠心独运,将宝贵的工业遗产,挖掘塑造成工业旅游的富矿,让历史文化与时代科技有机融合,塑造城市崭新面貌,助力蕴含中华文明璀璨瑰宝的魅力古城,迎来转型发展新的契机。(中建二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