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中,中建集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举全集团之力投入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截至目前,中国建筑已在全国各地建设了包括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内的300余所抗疫应急医院。
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信件,记录着勇者逆行的大爱深情,烙印着平凡英雄的红色初心。
尹典作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代表登上时代楷模发布厅
中建新青年们:
你们好!我是来自中建三局二公司的尹典,今年36岁,是一名工作了11年的老员工。在你们即将加入中国建筑大家庭之际,我想通过这封信,向你们讲述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故事,或许听完之后,你们会对中国建筑有新的认识和看法。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欢乐祥和。在武汉,确诊人数每天都在攀升,医院挤满了病患和家属。党中央果断决策,十天内在武汉建设一座应急医院,由中建集团牵头承建,这就是后来的火神山医院。
中建集团党组领导一线指挥调度;中建集团在汉子企业中建三局火线集结,所属12家单位尽锐出战;中建集团旗下11家子企业星夜驰援。
收到建设消息的那天早上,我正在为家人煮饺子,电话一响起,我就知道任务来了。那时的我并没有来得及多想,就毫不犹豫地说:“15分钟内赶到!”但当挂完电话看到愣住的妻子,我才意识到这次任务的特殊性。我对妻子说:“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的。但万一有什么,把孩子带好。”正在看动画片的3岁女儿问我:“爸爸,妈妈说外面有很吓人的怪兽,你还要出去吗?”我蹲下去,拍拍她的小脸说:“爸爸就是要去建一个消灭怪兽的城堡。”
事后,许多人夸我多么勇敢,但在当时来说,参加建设任务是许多中建人本能的选择。在中建集团内部工作群、朋友圈,“我是党员,我带头”“我在湖北,我请战”“我在武汉,马上到”这样的请战信息几乎刷屏。那时包括我在内的同事们,从未想过自己是不是伟大,只想尽一份责任。
腊月二十九日晚上10点,首批场地平整团队队长余南山带着300多人和40多台机械开进现场。到了现场,他们才知道接下来面对的战场是什么样子——方案未定、没有标高、无水无电、芦苇荡要清淤、鱼塘要回填、既有建筑物要拆除……队员邹志强靠着挖掘机微弱的灯光踏勘现场,一不小心滑进了一条齐腰深的水沟,爬出水沟后,他穿着湿透的衣裤在寒冬的黑夜里继续摸排。大伙儿冒雨奋战十几个小时,完成了5万平方米场地平整工作。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两天后的大年初一,我们又接到通知——12天内再建一座规模更大的雷神山医院!
当时工地急需安装工人,而湖北省内的工人,能调集的已经调集完。怎么办?深夜12点,中建集团紧急调度。8个小时后,第一批500名工人全部到岗。我不知道这8个小时里,他们是怎样告别熟睡的妻儿,踏上远方的征程,但我知道,在疫情肆虐的时刻,他们心中都做了最坏的打算。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短短几天,4万多名同事、工友火速集结。
人来了,建设医院所需的庞大物资又如何协调呢?国务院国资委紧急动员,央企纷纷响应,2560余家分供商齐心协力,将3500多台大型设备,4900多个箱式房、20万平方米防渗膜、400多万米电线电缆从全国调集到工地。
当时工地急需一种防渗膜,我们找遍全城,终于问到黄陂有现货。货主因小区封闭无法到场,当听说是建火神山医院,他立马打来电话:“把库房撬开,要什么自己拿!”
建成一座高等级的传染病医院,常规至少需要2年,但我们只有10天和12天,这在人类建筑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更是对我们的极限大考。
实践证明,作为国资央企的中建集团,切实发挥了“顶梁柱”的关键作用!我们迅速构建起高效的现场管理体系,施工计划精确到小时,甚至分钟,实现数百家分包单位、上千道工序、几万名建设者的无缝对接!
党旗所指,就是行动所向。2个临时党委、24个临时党支部、32支党员突击队,成为医院建设的“主心骨”。急难险重任务前,最先请战的是党员,最先到位的是党员,在工程指挥、科技攻关等关键岗位,担纲领衔的还是党员。
我所在的工区只有一条进场通道运输材料,有天晚上,为了优先地下管网铺设,路断了,工区成了“孤岛”。吊车无法入场,还有15个重达37.5吨的箱式房无法吊装,眼看离医院交付还剩不到48小时,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千钧重压顿时如泰山压顶袭来。指挥长也着急了,拉住工区党员突击队队长刘贤栋问:“能不能抢出来?”“扛也要扛进去!如果完不成,就把我埋在这里!”话未落音,刘贤栋就带着突击队快速把集装箱一个个拆开。
隔着厚厚的手套和衣服,许多同事和工友双手磨出了水泡、双肩压出了血痕、双腿累到颤抖,硬是扛了一天一夜。最终,该区主体结构提前整整4个小时完工!
火神山没有山,但对我们而言,责任如山,使命必达!
还有党员突击队5天完成3个月的工作量,高强度连续作业,累了困了靠吃辣椒提神。有的党员每天走三四万步,双脚被泥水泡得变了形。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早一分钟建成医院,就早一分钟救治病人。这一仗,哪怕把我们打残了、打废了,也绝不后退!
冲锋并不代表蛮干,科学技术是战胜疫情的锐利武器。
我们全面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箱式房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大大加快施工进度。
创新应用BIM技术,提前对36万米各类管线、6000多个信息点位模拟铺搭,确保现场安装一次到位。
借助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研发出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了医院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能审片、远程会诊、零接触运维。
火神山医院院长张思兵曾表示:“火神山医院是中国最好的传染病医院!”
2月2日、6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但我们还要有人留下来保障医院运行。这需要出入病房、直面病毒,更是一场生死考验。
在征集维保人员时,突击队长冯化军召集包括我在内的25名同事开会:“今天就是让大家回答两个问题,第一,是不是党员;第二,愿不愿意留下。不必当面回答,请大家写在纸条上交给我。”回到办公室,冯化军一张张打开字条,22张写着:“是党员,愿意留下。”剩下3张写着:“不是党员,也愿意留下!”清点完字条,平日里严谨认真的冯化军,当场流下了热泪。
高峰期,我和战友守护着47个病区,24小时待命,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重重的工具箱,穿梭在医院每个角落。
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奋战的83天里,我见到了城市的空寂和命运的无情,更见证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从36年前“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如今“10天建成一座医院”的“中国速度”,这是我们央企建设者使命必达创造的奇迹,更是全体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创造的奇迹!而作为中国建筑的一名员工,我由衷感到自豪!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为世界奉献的一座座精品建筑,更重要的是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国建筑始终“听党召唤、不畏艰险、团结奋斗、使命必达”,我们用行动践行了国资央企“顶梁柱、顶得住”的使命担当!
中建新青年们,就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建筑即将迎来组建40周年。40年奋进征程,中国建筑已发展为世界500强排名第13位的央企巨擘。
有许多新员工问我中国建筑蓬勃发展的秘诀,作为一名普通中建员工,我似乎无法讲述清楚,但当你们听完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故事,或许你们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如今,中国建筑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朝着“一创五强”的宏伟目标迈进。
你们的到来将为这家企业注入活力、带来更多希望,我和其他同事一样,都非常期待你们的到来!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用拼搏书写不负于这个伟大时代的新篇章!
中国建筑员工:尹典
2022年6月10日
(中建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