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接招吧!建筑

南北双城治水记

发布日期:2022-10-12

  21世纪,水会比石油更重要吗?

  全球气候变化,水危机正在一些地区愈演愈烈。最近,国内的高温与干旱,让水资源问题再度引人注目,城市内涝、水体污染、淡水短缺等问题如影随形。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给出了这样的描述——人多地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无论缺水的西部,还是河网密布的江南,都有各自的水之难。

  海绵城市的理念能解决水危机吗?大国治水又有哪些新思路?

  水乡的“水烦恼” 

  江南,历来与“水乡”两个字紧密相连。长三角地区地势低平,易聚泥沙。江南地区人口密集,沿岸的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排污,都容易造成水体污染。浙江省嘉兴市,南湖一度因浑浊的水质失色。

  2020年,嘉兴启动了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在中国环科院牵头下,中建环能、中交上航局等企业开启了一系列生态治水实验。南湖并非天然湖,而是嘉兴各主要河流蓄泄的枢纽。能否从南湖的“上游”做文章,从“入湖之水”着手,控制污染物?

  在南湖的补给河道长水塘,中建环能启用了一种净水“黑科技”——超磁生境改善设施。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台大型净水器,或是水体“透析仪”。它的原理是对水体污染物赋予磁性,由磁盘吸附、打捞,固液分离,以快速降低水体中悬浮物、藻类和总磷含量,净化水质。

671.jpg

  2022年,浓雾下的浙江嘉兴南湖。人民视觉  资料图

  在成功堤,这套黑科技先进行了为期180天的封闭水体透析试点。试点成功后,总处理量20万立方米的超磁生境改善设施在南湖畔就位,仅3天就实现了长水塘入南湖河道水体的全段净化,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

  南湖的治水者们描述,这是一套“先水养草,后草养水”的治水逻辑。

  “先水养草”,是指先改善水质,打造四季常青的“水下森林”,为后续水生植物、底栖生物提供稳定的环境。“后草养水”,指的则是通过生态修复工程,帮助水体稳定自净,形成良性循环。让鱼虾、鸟类在此繁衍。

  治水者的雄心不止于让水变清,还着眼长远,焕活焕新。

  黄土高原上的“海绵城市”

  黄土高原上的甘肃省庆阳市,是典型的西部缺水之地,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60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

  每逢汛期,缺水的庆阳却屡遭内涝,老城区路口积水严重,“大什字游船,小什字看海”。在黄土高原打造海绵城市,中建生态环境的建造者开启了系统化的治水实践。

  在庆阳城区,海绵城市的一大目标是解决内涝,提高雨水的利用效率。降水密集时,雨水能被吸收、存蓄、渗透、净化,缺水时又能“反哺”城市。

  建造者先从老旧的城市基建入手,改变原有的雨污合流,让雨污分流。为了让雨水“存得住”,建造者还需要设计一整套透水和蓄水设施。在庆阳的学校、市民广场、住宅小区、机关单位,人们能看到各种海绵化的细节。透水砖、塑胶跑道、生态树池、地下蓄水池……雨水能够层层渗透,流入蓄水池。

853.png

  庆阳学校内的海绵化改造

  截至2020年底,庆阳市的试点区域就实现了90%的雨水不外排,雨水利用率超30%。中水利用率也由原先的不足15%提高到62%。经过净化处理后,庆阳“海绵”吸纳存蓄的水,能够为湖体补水,也能为市容绿化所用。

  黄土高原上的海绵城市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固沟保塬”。

  董志塬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的一块塬面。“塬”是黄土高原的特有地貌,四周陡峭、顶上平坦,适合耕作。董志塬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却因水土流失被不断蚕食。

  每年,这里有近1.68亿吨泥沙流入黄河,占甘肃省入黄泥沙的三分之一。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坡面较大,夏季多暴雨。漫流的水不断加深、扩展着沟壑,不断逼近城区。庆阳城区周边就有三十多条沟道,张铁沟距离兰州路的直线距离不足50米。

854.png

  庆阳城区附近的张铁沟

  一大关键还是治水,控制水的流向。建造者在塬边加固拦挡,避免水流冲刷,直接入沟。沟道下,设置塘坝和跌水,并安装雨污一体化处理泵站,对水体进行净化。紧邻城区的沟道处,建造者也修筑了拦蓄坝,种植防护林,建设生态湿地。

  经过海绵化改造后,试点区域每年每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量由6988吨减少到1988吨。

  沟头不再年年进,塬面不再步步退。

  南北双城的水之难题,关乎水质,也关乎水源。

  在更大范围内求解水之难,中国建造,仍在不断探索。(素材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