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201106
P. 63

品                                                                                                            品
 品心                                                                                                            品心
            进入绘画科学的大门,否则在绘画上不会有什么大的成就。我们
   品境                                                                                                           品境
            在现实工作生活中不都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吗?
   品谐趣                                                                                                          品谐趣
                不惑之年的我数次到过徐悲鸿纪念馆体会着徐悲鸿画的马和

            达·芬奇画的马有那么多的相同之处。看到两位伟人画的马就会
            感觉到他们对马的研究是那么的深邃。
                达·芬奇对马的比例做了深入地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马在战争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
 又见达·芬奇     达·芬奇热爱画马,喜欢描绘处于进攻状态的马,他思考马的形

            态解剖图,细致地分析了马的形体结构和运动姿势,以较强的写
            实性生动地描绘了战争中马的动态,生动地表现出马健壮的身躯
 文 \肖树成\    和腾飞的动态。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你会看到一条由马群

            飞奔的河流,河水四溅、一片混乱,马蹄间有无数的水花和泡
            沫。”这也体现出这位伟大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及事物与创作之
            间相互作用的思考。

                徐悲鸿先生在留法期间推崇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绘画,并极力
 是在中学时期知道达·芬奇  才基本生活在同一个年代,很容易将他们加以比  提倡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徐悲鸿先生突破顾恺之到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  较,后世的书里对他们两人的关系有不少的说  任伯年一千多年中国画勾线填造的传统造型方式,创造了注重物
 的画家、雕塑家、建造师、  法,一般的说法是米开朗琪罗厌恶达·芬奇,因  象明暗变化而且透视结构精准的中国画新风格。他画的马,听着
 解剖学家、自然科学家。那  为米氏出身好,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笃信宗  马蹄生脆,看着马迎风奔驰、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泼墨写

 时就想一个人有这么多的才艺、涉猎这么多艺  教,而达·芬奇是私生子,没上过名牌学府,且  意塑造了千姿百态、倜傥潇洒的马,无不流露出对国家兴亡的感
 术类、科学类领域,是怎么做到的。在达·芬  不信宗教;于是达·芬奇被米开朗琪罗鄙视似乎  慨。徐悲鸿的马,不仅仅为一般的欣赏,而大多数是借此抒发郁
 奇的影响下,我在13、14岁,也就是文革刚过  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这两位上帝派来的天才不  结难言的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1935年他在其作品《奔马》上

 的时候,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用  相融和乃人类之大不幸焉!难怪中国古时候就有  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
 石蜡雕刻人物、练习素描、学着在黑屋子里冲  文人相轻之说,但这并不影响后人对两位伟人的  于言表。他画的《嘶马图》,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题“哀鸣思
 洗黑白相片等等。达·芬奇也就成了我的偶  景仰。  战斗,迥立向苍苍”的诗句。还有“相期效死得长征”的奔马,
 像,一直影响着我。少年爱做梦的我多次梦见  到了不惑的年纪,感到现实和生活中的困  热切期盼着民族觉醒,奋起自救,徐悲鸿先生借马的形象表达的
 过这位心中的巨人。  惑更多了,也在工作生活中不断体会到艺术、  高尚情操和他在艺术作品中

 终于盼到不惑有六之年来到了欧洲,见到  哲学、宗教有那么多的相通相融之处。达·芬  所寄托的内涵鼓舞着国人,
                                            不惑之年见到达•芬奇这个梦里萦绕着的巨人好像清晰了几
 了我少年时期的“偶像”伫立在米兰大教堂旁。  奇对理论和实践有过这样的论述:“最大的悲哀  增强了民族团结的力量。他
                                        许,从孩时的懵懂到现在的认识,似乎又平添了一份困惑……
 我怎么也体会不出这个奇人对天文、物理、医  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如果说科学是将领,那么  画的马融中西绘画之长于一

 学、建筑、军事、水利、地质、机械制造的痴  士兵就是实践,首先掌握科学,然后将科学用  炉,笔墨酣畅,形神俱足,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对马解剖的研
 狂,体味不出这位伟人对世界万物的感知力如此  以实践,这就是学习的过程。如果画家单凭实  究无不留下达·芬奇画马的影子,就像我们看到齐白石老人的
 之奔放,难怪恩格斯称赞达·芬奇是“巨人中的  践和肉眼来绘画,那么就脱离了理性,这就跟  画,就会体味到”宁死不入清“八大山人的画作的遗风一样。
 巨人”。说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就不得不  只会抄袭画前事物的镜子没什么两样,而对事  不惑之年见到达·芬奇这个梦里萦绕着的巨人好像清晰了几
 说另外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  物的本质一无所知。”他强调绘画中要先精通  许,从孩时的懵懂到现在的认识,似乎又平添了一份困惑……

 诗人米开朗琪罗,他比达·芬奇小23岁,两位天  解剖透视学,才能找到绘画理论的先导,真正                                        (中国建筑二局)


 0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