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201304
P. 19

锐·言开












 “四风”上。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与广大人民群众离心离德,势        establishing result baseD strategy
 必会阻碍改革开放的大局,增加深化改革开放的阻力。开展群众
 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是我们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以作风建设
 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四风”问题,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                              核心是解决问题
 政地位,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
 性和纯洁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前行的                    能否及时将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战略意图传达到群众中去,
 现实要求。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都告诉我们党必须牢牢坚持群                     能否有效地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到企业改革发展大局上来,
 众路线不动摇,将群众路线贯彻到底、执行到位、落到实处,才                    能否真切关注职工的利益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及接受员工监督,
 能继续取得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这些都考验着一个领导班子的工作水平,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

                                                                                                       文 | 本刊记者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实现中华民族
 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而这一切都是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为  的伟大复兴概括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前提的。九十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
 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个中国人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必须
 汇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人民群众是实现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中国梦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要实现中国
 纵观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我们党的群众  梦,克服改革中的艰难险阻,就必须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习
 路线贯彻得好,就能够比较快速正确地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
 使我们党的事业能够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什么时候我们党的  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
 群众路线贯彻得不好,往往会忽视甚至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使  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
 我们党的事业停滞不前,甚至遭受挫折。我们党每一次能够从挫  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党只
 折中奋起前行,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毛泽东就曾指出,真  有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经受住在实现“中国梦”
 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  的过程中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
 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在人民群  考验;只有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众的支持下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  坚定不移地反对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四风”问题,不断提高自
 利,建立了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才能担负起领导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  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责任;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
 瞩目的成就,这与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
 宗旨,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心连  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
 心、同呼吸、共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应  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只有紧紧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
 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  线,才能将中国梦“做好、做圆、做美”,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实现
 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让中国梦美梦成真!
 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
 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  作者系中央党校教授


 16                                                                                                            17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