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201503
P. 13

10 10
 视点视点







                                                              “Building Artifact” Of Super High-Rise

    -  Viewpoint
    -  Viewpoint
                                                                    超高层的 “建造神器”
                                                                                                 文 | 程超 张颖 王开强










                                      月16日,北京在建第一高楼——“中国尊”                 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施工速度成为业
                                 6 项目世界房建施工领域面积最大、承载力最                     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高、自带2台大型塔机的智能化超高层建筑施工集                        2005年,中建三局参建高432米、108层的
                                 成平台历时10小时成功完成第8次顶升,主体结构                   广州西塔。该工程平面呈类三角形,外周边由6
                                 施工至地上7层。据悉,该平台将随“中国尊”主塔                   段曲率不同的圆弧构成。若采用传统的模架体
                                 楼顶推至528米高空,创“首都第一顶”。                      系,要如期完成施工任务,谈何容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被中建三局员工昵                      面对严峻的挑战,项目研发团队提出了一
                                 称为“建造神器”的模架平台,是中建三局技术中                    个大胆的设想:将施工竖向结构的模板和挂架
                                 心基于第三代“微凸支点智能控制顶升模架”自主                    悬挂在钢平台以下,采用大行程、高能力、支承
                                 研发的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凝聚                    在剪力墙预留洞处的液压千斤顶顶升钢平台,
                                 了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见证了中建三                    带动模板与挂架整体同步上升一个高度,完成
                                 局在超高层施工领域的不懈追求和持续创新。                      上一楼层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施工中,广州西
                                     该平台长43米,宽43米,最大高度38米,有7层              塔核心筒施工速度最快达到两天一个结构层,
                                 楼高。工作时,分布在大楼核心筒外侧墙体的12个                   缩短总工期280天,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世界速
                                 液压油缸合力将平台顶推上升,平台顶推力达4800                  度”。
                                 吨。整个平台如同“移动的制造工厂”,工人置身                        与传统爬模、提模技术相比,第一代低位
                                 其中如履平地,可同时进行4层核心筒立体施工,实                   顶升模架优化了核心筒混凝土墙体施工工序,
                                 现了“工厂里造摩天大楼”,显著提升了超高层建                    显著提高了超高层结构施工工效。
                                 筑建造过程的工业化及绿色施工水平。经专家鉴
                                 定,该集成平台系统研究与应用整体达到国际领                     模块化低位顶模:降本增效可周转
                                 先水平。                                          尽管第一代顶模具有诸多优点,但还存在
                                                                           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其一,它主要为特定项目
                                 低位顶模:拔楼助长“新神器”                            量身定制,难以周转使用,成本过高。同时顶模
                                     站在珠江海心沙洲,只见高高矗立的广州西塔                  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设计与加工的改进,使
                                 形似一枚修长的橄榄,又像一颗通透的水晶,成为                    得加工精度低,现场安拆费时费力;二是未能
                                 广州标志性建筑。说到这个经典建筑,不能不提及                    有效解决垂直运输设备应用、伸臂桁架施工、
                                 它所用到的超高层顶升模架体系,这也是中建三局                    墙体大幅内收或整体收掉等问题,影响施工效
                                 参与研发的第一代低位顶模。                             率,同时带来施工安全上的一些风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超高层建筑施工技                      然而困难阻挡不了科技工作者前行的脚
                                 术经历了多次升级,从传统的搭设脚手架到滑模,                    步。2009年,中建三局技术中心成立模块化低
                                 再到爬模、提模,施工机械化、标准化、高效化程度                   位顶模课题小组,依托福州世茂国际中心项
                                 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超高层建筑越来越高、结                    目,重点在“周转性”“适应性”“安全性”三个
                                 构越来越复杂,传统模架已难以满足要求,如何在                    方面开展攻关。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低位顶模模
           武汉绿地中心模架
                                                                                                                 1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