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201603
P. 74
72 记忆 /MEMORIES 品析 /OBSERVATIONS 73
A Magazine With “Taste”
一本“有味儿”的杂志
的信任。刚开始去时,我方人员大都在三四十岁,而阿方在这
个年龄段的男人已经开始谢顶了,比较之下,看我们中国的专
家至少年轻十岁,因而出现了一种说法:“中国专家都是一帮
‘孩子’。”在做具体工作中,中国专家样样精通而且谦虚谨
慎遵纪守法,逐渐获得对方的好评。
语言方面,由于人多分散,一个翻译照顾不过来,大家就
努力学习阿国语言,上班向阿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学习,下
班向服务人员和大院内的孩子们学习,没有外语基础的就用汉
语记笔记,像艾利哇倒(提升机)、不来斯(压力机)、猫拉
狗屎(猫拉是苹果、狗屎音考斯是酸牛奶的意思)等等,不久
后大家就能掌握简单对话,不但利于工作也是对阿方的尊重。
每逢假日他们以请到中国专家到家做客为荣,甚至儿女结
婚、老人过生日也请我们去。有一次是周日,安装工瓦利和他
的夫人穿着整齐来请我们全组到他们家吃饭,他说听说中国人
爱吃猪蹄子,他就煮了一大锅请我们去,我们很感动,也难得
改善一下生活,但最终还是怕影响不好婉言谢绝了。
地拉那中国专家招待所大楼坐落在一个居民区里,里面住
着二三百名中国专家,十余年以来没有出现过扰民事件,居民
非常友好,有一个五岁小朋友叫阿尔巴娜几乎天天在招待所门
口等我们回来,一口一个佳吉凯涅兹(中国叔叔好),实在是
感人。 邻居的小友好阿尔巴娜
中阿两国自 70 年代开始,两国两党因为政治分歧和当时
阿国领导人的贪婪而走向关系紧张,但两国人民的友情并未
中断。国务委员杨洁篪在中阿建交 60 周年画册中题词:中 地拉那硅酸盐砖厂的建成对阿尔巴尼亚经济建
阿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是两国人民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设起了很大的作用,首先缓解了当时恢复经济建设
2009 年 11 月 26 日,我曾去拜访过阿尔巴尼亚驻中国大使马 急需的墙体材料,其次利用荒山丘陵的砂岩代替粘
忠·佩卡,谈话中大使说:“阿尔巴尼亚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 土制砖节约了大量的土地,对一个百分之八十是山 “一本文化性的刊物,以人文情怀塑造认同、传播价值、树立品牌、
中国对他们的帮助。” 地的国家来说意义重大。而且当时阿尔巴尼亚习惯 凝聚力量。”这是中建西南院院刊《印象西南院》的办刊宗旨。 点评:
用清水墙建筑,硅酸盐砖外观整齐、颜色灰白,对 刊名“印象西南院”五字为典雅的隶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电影 “有味儿”、“有人文情怀”、“有故事
美化城市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让子弹飞》原著作者马识途老先生所题,古香古色的刊名裹挟着厚重的 性”,这是读者们对《印象西南院》最多的评价。
工厂的建设受到阿国政府和人民的好评。1971 年我 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与刊名相辉映的是颇有故事的封面设计——从几年前 关注人,是该杂志始终如一的持守,这种关注
们到该厂回访时 , 工厂实际年产量已经达到 4500 万 的水墨中国风、素描、漫画到员工摄影作品,再到该院自行设计的建筑作品, 和持守也使得杂志的气质随时间发酵,慢慢地
块,产品部分出口南斯拉夫,工厂年利润 500 余万 一以贯之的是关注文化、贴近人的设计理念,而这在无形间拉近了杂志与 养成了它自己的味道——人文情怀。
列克。 读者的距离,览之让人亲切感倍增。 如何做一本“有味儿”的杂志?这或许是
阿尔巴尼亚地拉那硅酸盐厂这个项目的设计成 杂志关注员工情感与思想。《封面故事》、《闲情》等杂志栏目的设置, 所有杂志共有的思考,说到底,“有味儿”也
功在国际上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实力,增进了中阿两 以文字、摄影、绘画等形式记录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为员工打 是自身品牌的发酵与养成。一本杂志的办刊理
国之间的友谊,东北院也在国内树立了硅酸盐砖厂 造可以交流心声的平台。而在选稿上,编辑更加欢迎散发着个人情怀与思 念、整体风格、设计效果和选稿标准均需有定
设计的权威性,为今后这方面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索光芒的作品。 位和规划,这样才能明确方向,养成特色。在
更重要的是东北院通过这项设计,建立健全了一整 杂志还关注个人精神世界的成长,设置了《专题》、《热点》、《思想》 此基础上,深耕细作、保持风骨,同时在流变
套的援外设计制度,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设计人才, 及《视窗》栏目。近年来,结合国家和行业发展热点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间敢于突破创新,是一本“有味儿”杂志的不
使院里的设计水平及设计成果空前提高。 先后就“新常态”、“十三五规划”、“文化的力量”等热点问题进行了 二养成之路。
机修车间 探讨和刊发,以待拓宽员工视野。
中建东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