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201605
P. 69
66 四方 /TRAVELLINGS 四方 /TRAVELLINGS 67
Encounter Wuzhen Town Once Again
又见乌镇
文-周黎
在 这里,总能找见故乡的影子。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内河、外河纵横交错,呈“十”
字形的水系将整个镇子划为东、西、南、北四个传统民居区域。
我们的攻略是下午和晚上玩转西栅,第二天转战东栅、南栅。
这样,水乡夜景和白天老街访古都可以尽情领略。没找到网上
推荐的著名的“章叔叔”民宿,而投奔了西栅附近的一家“望
塔楼”旅店。简洁实用的住宿条件、操一口软语殷勤张罗的老
板娘、咸鲜糟香为主的江南滋味,淳朴的民风尽在不言中。
地处浙北边陲、隶属嘉兴桐乡县的乌镇,古时曾是江浙两省
三府(嘉兴、湖州、苏州)的错壤之地,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
其成为通商要埠、水陆要冲。《乌青镇志》中曾以“商贾四集、
财赋所出甲于一郡”、“宛然府城气象”描绘小镇极盛之时的景象。
春秋时吴国曾在此屯兵以防越,乌镇从而自古受到吴越文化的影
响,在文化传承与交错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脉。
这小镇好似是泊在水面上的一叶舟,河埠、廊坊、踏渡、
拱桥、民居宛然成了它一衣带水的文章。出身于乌镇的汤国梨
(朴学大师章太炎的夫人)曾说,这里润润的水汽氤氲着她的
一生。水,作为乌镇人的灵魂,氤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 水是乌镇的灵魂
也使得一幅江南画卷因之气韵生动;而桥,则是乌镇最典型的
意象,纵横了 1300 多年的时空。 女子秋水流连,听见那潜入耳帘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翘角,甚至鳞次栉比的瓦面上都被灯光勾勒出本色轮廓;轻柔的河 誉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全镇布局多以河为街,
行走于乌镇,几乎几步一桥,桥中有桥,仁义桥、观音桥、 我不得不说,乌镇最美的时候,还是从黄昏开始。 水中倒映着流光溢彩的世界,岸边民宿的门缝中、窗棂间溢出的点 以岸为市,依河筑屋。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
浮澜桥……每一座桥都逢着一个故事。最有名的莫过于东栅的 我去的这个冬日,天空一直有雾气和阴霾,拍出的 滴灯光也流淌着温暖的亲情,整个西栅在夜色的掩映下散发着静谧 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
逢源双桥。一座石拱桥被镂花的木屏风分作两边,桥上有一廊 照片映着灰沉的调子,却很适合在这样的时节,踏入乌镇 的光辉,却又不失古香古色的神韵。当夜色微醺,水面萦绕着一层 搁上木板,人称“水阁”,乃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
棚,桥下有水栅栏,是古代水路进出关卡。站在逢源双桥上, 的长街短巷间。黄昏时分的老街,屋檐下伸出的一盏路灯 青色的薄雾,桨声波影深处飘来梦的回声,直让人产生“何似在人 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这样描述:“人家的后门
可眺望东市河的南岸垂柳依依,北岸水阁逶迤,令人心旷神怡。 洇染出灰黄柔和的光晕,静静流泻在斑驳的露出青砖的墙 间”般的恍然。 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
传说镇上新人迎娶时有踏走双桥的旧俗,男左女右走一遍桥, 面上,淡淡倾洒在被岁月打磨光滑的青石板路面上。在这 “气凝而土沃,地厚而人稠。”江南自古是文人学士的渊薮, 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唉乃,飘然
牵着喜绳的新人从桥的两边相视而行,从而心心相印、白头到 样的傍晚,徜徉在泛着光晕的巷陌之间,彷佛时光倒流, 乌镇也是人文荟萃、处处流露着江南特质的一件“文化标本”。早 而过。”说的即是故乡的“临河水阁”,而古书中
老。由此演绎出“逢源”也即“逢缘”,这座桥也是电视剧《似 我们循着记忆,走上了一条溢满暖意的归家之路。 在梁朝,就有昭明太子萧统随其师沈约在乌镇筑馆苦读后成大器的 更有“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的描绘。水阁三
水年华》中黄磊和刘若英邂逅和追忆过的地方。一桥两侧,景 如果白天的乌镇是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那么晕染 记载。而乌镇仅宋、明、清三朝就出了 200 名举人、进士,之后更 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临水而居、枕水而眠,
致迥然,贯通着人生不同的时空,也回响着多少关于爱的篇章。 在夜色中的乌镇则是一片别具风味的梦幻之境。东栅是 有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等一批著名文人、政治活动家等曾在此游 潺潺水声相伴,日子由此生发了多少闲适与写意。
我最喜欢的一座桥,还属西栅昭明书院旁的雨读桥。雨读 有原住居民的,世俗而热闹;而西栅经过后期的保护修 学或寓居,乌镇也因而保留下了昭明书院、茅盾故居、林家铺子、 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符,在乌镇存留下来的明
桥有一亭阁作顶,桥的一侧有美人靠优雅地在空中探出弧度, 缮,修旧如故,宁静而温柔。夜游西栅,也成了游览乌 夏同善翰林第等文化古迹。枕水而筑的明清民居、廊坊、水阁、晶 清建筑群中,更能体会到它们记载下的是历史的沉
让这座玲珑的桥更是韵致百生。“耕”与“读”是隐居乡间读 镇的一道“例牌”。华灯初上时,在西市河中泛舟徐行, 莹润滑的青石板长街,记录着历史的厚重与岁月的幽深,交错在光 淀和人文的醇厚。天井院落布局、马头墙、飞檐翘角、
书人的人生要义,“晴耕桥”和“雨读桥”传说是由一位贤良 是乌镇最令人沉迷的瞬间。当灯光次第亮起,整个西栅 阴的浮沉中;而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茅盾笔下“赶香市” 砖雕门楼、木雕镂窗背后,无不蕴藏着乌镇浓郁的
的女子守望读书赶考的丈夫归来而得名,后来一些当地的农家 被勾画得晶莹剔透。古树下、桥拱里、亲水长廊中、河 等独特的民俗风情,传承着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绵长千年的文脉, 人文资源,也见证着这片曾是鸿儒散居之地的殷庶
子弟晴天在田间耕作,雨天便也聚集在这座桥上读书。坐在桥 埠台阶上,各种冷暖色调的点、线、块状光影交织辉映; 使乌镇成为目前江南古镇中独具风韵的佼佼者。 昌盛。这里,“来过,就不曾离开”。
上那朱漆斑驳的长凳上,彷佛还能望见那位捧读经书望郎归的 高耸的马头墙、起伏的老建筑屋脊线、亭台塔身的飞檐 如果你留意,还能发现这里许多江南特有的人居景象。乌镇被 中海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