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3 - 201605
P. 73
70 记忆 /MEMORIES 记忆 /MEMORIES 71
Feature Stories About Building Up" Beijing Library"
“北图”二三事
“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向来是人们心中的一块圣地,也是知识
的源头。作为一个建筑师,在设计中势必要体现出本时期、本地域
口述 - 黄克武 整理 - 欧阳东
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体现出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艺术
想象力,使设计作品经得起时间和时代的考验。”
设计是在文津路,而居住点是远离设计工作现场的北图临时招 的运行要有一套管理的办法,所以我们又去考察防
待所。寒冬腊月,每天上下班穿着借来的厚军大衣,挤公交往 灾系统,准备把防灾系统引进来。最初,考虑日本
返招待所与设计工作现场,不迟到、不早退,回想当年也真的 离中国近,首选日本,但后来发现瑞士的技术比日
不容易。 本先进,而且日本很多设备探头都是用的瑞士的。
记得当年杨廷宝曾叮嘱我:“我为基地东南角请命,切记 瑞士的塞浦路斯公司,不仅能生产烟感器、温感器
保留好两棵近四百年的银杏树。”所以通过总体调整,我们把 探头,还可以实现在一个房间里控制整个大楼各部
图书馆边上一座比较高的楼后退了,将这两棵具有历史见证意 门的水电运行、电梯运行等。最终北京自动化研究
义的银杏古树保留下来,这也是保护文物,尊重自然。如今, 所和瑞士合作引进该技术。同时,西安二六六厂也
黄克武:现年 97 岁,原中建西北院
副总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老先生四位已仙逝,建设部设计院第一任项目负责人杨云同志 跟瑞士公司合作生产探头。现在这一套防灾系统在
也已逝世,在此我深深怀念他们。 国内已经是很成熟了,但在当年是第一家,我国防
设计北图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方案是“五老”集体智慧 灾系统从无到有,可以说是从北京图书馆开始的。
我 从1976年与西北院的同志们一起参加北京图 的结晶,很权威;大家也都心怀荣誉感,个个全力以赴;国 是机制屋面瓦,我们引进了一些样品,委托常熟的
日本有两样东西很好,一个是外墙瓷砖,一个
书馆新馆(后更名为国家图书馆)设计方案
家建委、建设部完全信任建筑师、工程师,充分尊重知识分子,
竞赛开始,到1987年参加新馆落成典礼,足足陪伴 创作环境比较好,审批的过程也很公开、公正、公平。 一个砖瓦厂生产。此外,还引进了玻璃铝合金门窗,
了北图新馆项目12年。其中包括初步设计、扩初设 举个例子说说当时的创作环境,我记得有一个借书处的墙 那时我们连铝合金门窗都生产不了,北图的门窗、
计、施工图、建设现场蹲点配合工程施工全过程。 壁上有两块壁画,画里一边是科学一边是艺术,意思是书本是 玻璃、大空间里面的玻璃顶全用的日本的材料。
当时设计合作方是建设部设计院,他们的第一位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画的是两个美人,但美人上身是不穿衣服 我们还从美国引进了地毯。那时大家穿的皮
文津街图书馆,黄克武作于 96 岁
项目负责人是杨云同志,期间更换了几任项目负责 的,那时“紧箍咒”在社会上是很厉害的,不穿衣服的画像能 鞋底下钉有钉子,走起路来咚咚作响,我们希望
人,但是在西北院,我作为项目负责人从头到尾参 挂在国家的图书馆里,真了不得。汇报的时候是时任文化部部 在图书馆里,声音能够减下来,营造安静的氛围,
与了北图新馆项目的全过程。 长王蒙的一句话定了音,“听建筑师的,建筑师要说好就行”。 因此,天花板引进了美国阿姆斯壮的人造纤维板,
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壁画现在还挂在那里。 地板上铺设的是阿姆斯壮的地毯。
不容易,但很愉快 今天再看看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建材工业行业、
世界各地寻建材 建筑施工工艺的发展,这类新技术、新材料、新产
北图新馆选址方案是由国家建委指定的“五老” 品比比皆是,效果实现不在话下,可是在各种建材
执笔完成(五老:杨廷宝、戴念慈、吴良镛、张镈、 当年国内生产水平跟不上,建筑材料、建筑设备都比较落 单一的当年希望实现设计效果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
黄远强五位老先生)。接下来就由建设部设计院和 后,为提升设计和完善新馆的现代化功能,馆方、两家设计院 寻找过程。
西北院两家完成深化方案设计后做初步设计、扩初 和北京三建等共同组织考察团赴国外参观考察,我参加的有英
设计、施工图设计。 国、瑞士、日本、法国等国的考察。 作为建设者,我为之骄傲
当年,西北院在这个项目上投入设计力量最多 首先去的是英国。我去了英国皇家图书馆、英国剧院,考 国家图书馆二期,黄克武作于 96 岁
时约 75 人,无论寒暑均奔波于西安北京两地。大家 察图书馆建设和塑料模壳。考察塑料模壳是重点。图书馆结构 新馆建成后,获得国际上的好评。1987 年美国
都很认真也较辛苦。最初现场设计的第一年,我们 上有好多大空间,我们想把大空间的楼板变成柱板结构,即上 的模壳,用在图书馆大空间里。如今,你到北图大空间,只看 加州洛杉矶分校东方图书馆馆长参观后惊叹不已,
把队伍拉到了北京,在文津街图书馆 (现称古籍馆) 面是板,底下是一个柱子不要有梁。考察后,我们引进了英国 得到柱子,上面的板都是一块一块的。 称有东方大国气度。同年日本国会图书馆说新馆有
完成了初步的定稿和方案的调整。记得当时每天做 的这个技术,到国内,找北京建设公司跟我们配合,生产预制 另外,大家都知道,图书馆最怕火烧,电器、暖气设备 三好:环境好、建筑规模大、设计有远见,日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