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人匠心打造的海洋战略基地—国家深海基地,是国内唯一、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2015年开始业务化运作,助力中华民族实现“可下五洋捉鳖”的宏伟夙愿,也见证了蛟龙号一次次刷新“中国深度”,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中建力量。
全球迄今已有五百多人进入过太空,而目前仅有三人以探险的方式成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与载人航天事业相比,在载人深潜领域,人类探索的脚步才刚刚开始。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足800米,几乎没有参与深海科研和勘探的实力。自2007年蛟龙号服役开始,十二年间,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下潜深度可以覆盖全球99.8%的海域,也是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7年5月23日,蛟龙号在世界最
深处完成下潜,潜航员在水下停留近9小时,海底作业时间3小时11分钟,最大下潜深度4811米。
如今,中国在国际海域中的开采勘探区域,已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这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为蛟龙号筑巢安家。
打造世界级深海技术支撑基地
随着大陆资源日益枯竭,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正在成为人类解决资源短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战略必争之地,而仅凭我国3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显然是不够的,更广阔的深海等待着人类的探索。
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工具,载人潜水器是各国海洋勘探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02年,国家开始拨款研制载人潜水器,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调查提供先进的深海技术装备,并顺利研发出蛟龙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国家。
然而,一个国家要真正具备深海活动能力,除完整的深海调查装备体系之外,健全的深海技术装备研发、试验及应用平台缺一不可。因此,在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过程中,有关专家意识到我国深海装备试验与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提议建设国家深海基地。
一旦国家深海基地建成,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除了能为蛟龙号提供维修、保养、试验检测、潜航员训练等服务外,还将为我国深海资源勘探、科学考察、环境观测等以及深海资源开发等科学研究提供保障;除了作为蛟龙号的陆基保障中心,也将成为是国家深海大型装备的公共运行平台。
从2002年有关专家提出建立深海基地,到2006年项目选址青岛即墨市,再到2013年11月8日正式开工建设,深海基地项目经过了十年的准备时间。作为我国唯一的深海基地,这一建设工程既包括码头、引堤等海上工程,也包括陆上科研基地和母港,因此,对环境的选择要求非常高,在进行了反复论证后,才选定了青岛即墨鳌山湾畔。2013年10月,中建筑港勇担光荣使命,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一举中标国家深海基地项目,担负起了为蛟龙号建巢的重任,誓为蛟龙号建设一个完美的家,以“深”“远”“重”“大”的责任担当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蓝色力量。
“一心、三轴、九区”全面分区开发
在规划中,国家深海基地占地面积390亩,海域62.7公顷,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4.95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24526平方米。基地主要分为码头建设和陆域建设两部分。采取“一心、三轴、九区”的分区原则,对整个项目进行功能划分。
“一心”是指南北中轴与东西轴线的交点,位于整个基地的中心,是全区的标志和统领性位置;“三轴”是指东西、南北方向三条贯穿整个基地的规划轴线;从使用功能上,整个基地分为九个功能区。
码头作业区是停靠、栖息蛟龙号工作母船、海洋调查科考船,并完成货物装运、物资补给的地方,是深海基地重要组成部分。该项工程分为引堤和码头两部分。其中,引堤长393米、宽17米,采用内沉箱外防波堤结构建设;码头平台长280米、宽50米、深10米。
项目组在充分考虑海岸线资源开发与利用、不增加使用海域的条件下,将原有码头设计优化。改造后的码头不仅可以停靠万吨级科考船,还可以同时停泊10艘4000吨级-6000吨级科考船。深海基地码头成为了国内目前最大的科考码头.与此同时,基地优化了灯塔设计方案,将原来8米的灯桩调整为22米的灯塔,高度超过青岛奥帆中心20.08米的灯塔,成为基地标志性建筑。
码头作业区位于柴岛区域,海上试验区则处于南部海湾,利用鳌山卫封闭港湾的自然条件,对潜水器和其他各种深海装备维修保养后进行海上试验检测,同时也可开展操作人员、保障人员以及母船人员的海上综合训练。
维护维修区、潜航员训练区、办公实验区、生活服务区位于北侧近山处。维护维修区是对潜水器和各种深海科研设施与设备、仪器仪表等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检测、试验研究的主要区域。潜水器试验水池、潜水器维护车间、机修电修车间、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等4大厂房构成了深海装备从维护到下水的“一条龙”流程。办公实验区主要以综合业务办公楼、科研楼为主,满足深海中心基本办公需求,同时具备深海装备研发实验、大洋通讯指挥、会议等功能。
草岛片区为大洋通讯区和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大洋通讯区将满足基地对远洋航行的海洋科考船指挥、控制要求,未来将在两个小岛上安装通信设备;生活服务区将提供潜航员、外来专家和临时工作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功能。
绿水青山圆梦“蛟龙号”五洋捉鳖
在草岛和柴岛上生长着很多低矮灌木和杂草,而它们共同围成的海域周围则有着许多自然形成的礁石,生活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物种,构成了该海域独特美丽的自然风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响应中国建筑绿色建筑集成商的号召,中建筑港针对基地周边环境特点,在建设之初就致力于将深海基地打造成碧海蓝天工程,以致敬海洋科技。
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就是海上挖泥、石料和船舶施工中产生的机舱油污水。针对这三大项,项目部在采购石料的时候严格控制块石的含泥量,不购买含泥量超过规定要求的块石,已经运输到现场的块石,如发现含泥量有超过相关标准的,严禁抛填下海。在挖泥过程中,合理安排水上施工作业,特别是挖泥、抛石及疏浚工程施工,挖泥施工时抓斗提升速度要快捷,不能上下冲洗,减少抓斗中淤泥回流到海中;控制挖泥施工时抓斗的下落高度,避免抓斗装泥太满,泥块掉入海中;控制泥驳(一种施工船)装载量,不能装载太满,泥门应关闭好,避免泥水溢出流回海中。另外施工现场还合理设置了贯通的排水沟及泥沙沉淀池,确保不让大量泥沙流入海中。船舶产生的机舱油污水、生活污水按照《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予以排放。船舶的残油、废油进行回收,禁止排入水体。生活污水排放口设置过滤网,定期清理排污管道。在化粪池处设置规范的沉淀池,适当添加沉淀剂、并进行定期清理。
项目部为了减少垃圾排放,设置了专门的垃圾堆放场地,堆放场地设置护栏并加顶棚,定时对垃圾堆放场地进行清理。
对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如废钢材、废木材等,都加以回收再利用;不可回收固体废弃物和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投放至项目部垃圾堆放场地,并定时清理。船舶上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定时转移至项目部垃圾堆放场地,严禁将垃圾直接倒入海中。
施工过程挖出的土石方,除作为回填外要及时运走。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混凝土块、砂浆、碎砌块等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由工区负责将其送至业主指定的弃土场,统一进行处理或回填。另外,严格禁止在施工区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为了保护小岛周围的环境,避免在施工中严禁破坏岛上的植被,工作人员只在草岛的西侧山脚修了一条小路通往施工地点。特别地,针对该地区海域自然形成的美丽的礁石,施工中都采取了保护措施,施工船主动绕开礁石,而没有炸掉,虽然提高了施工成本,却保留了大自然的风光。此举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许。
匠心助力基地建设创新创效
为了确保蛟龙号的母船安全靠泊,长393米、宽17米的引堤采用内沉箱外防波堤结构建设,具有超强抗风浪性能。全部30节沉箱的出运、安装作为关键工序,始终是项目管理的重点。
沉箱经长距离拖运至施工现场后,需临时存放于施工现场。在沉箱安装施工初期,受本海域海况差、天气恶劣等不利因素影响,沉箱安装效率较低。经过优化施工工艺,合理组织人员及船机,项目部将半潜驳单次拖运一个沉箱改进成单次拖运两个沉箱,沉箱拖运次数由之前的30次将至15次,工期节省了40余天,施工成本降低了50%,同时也减少了50%的船舶作业污物排放量。
原有施工工艺是沉箱由临时存放场地起浮,托运至待安装基床直接精确定位下潜安装,时间需要5-6个小时,而且须在平潮无流无浪的情况下进行,拖运比安装对海况要求轻松。针对这一特点,项目人员改变了工艺,一般海况下将沉箱先拖到基床上临时存放,待海况好的时候集中重新起浮精确定位安装,从基床上直接起浮安装大约需要3-4个小时,缩短了安装时间,相应降低了海况的影响,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提前业主要求工期完成全部沉箱安装工作。在解决沉箱出运安装难题过程中,工程团队同时完成了沉箱水下存放与起浮等2项省部级工法、5项国家专利。
“每当亲人朋友问我做什么工作的时候,我都骄傲地说在为蛟龙号建设家园,心里充满自豪!”项目部一位年轻职工兴奋地说。蛟龙号代表着国家海洋科研的核心技术,能参与为蛟龙号筑巢安家,项目人员无比自豪。工程施工过程中,中建筑港始终坚持“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以最高施工标准要求现场人员,出色地完成施工任务。项目经理薛志因此先后获得“富民兴鲁”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造一个家等你回来
“我们首次发现了热液活动区,那里的地形到处都竖着‘烟囱’,从‘烟囱’口还喷出数百度高温的浓烟。”2015年初,蛟龙号刚刚完成它在印度洋首次为期118天的勘探之旅,首次发现了多个海底热液喷口,首次取得了硫化物区标本,打破了过去只能搭载和利用国外载人潜水器在地形复杂的深海热液活动区开展研究的被动局面。
还有一个首次……
与往常都临时停靠在船舶基地不同的是,蛟龙号将首次回“家”——由中建筑港承建的国家深海基地。
在青岛即墨鳌山湾畔,海水清澈浩淼,在由两座小岛——草岛和柴岛半环绕的海域里,一条引堤嵌入海中,护卫着整个港口。灯塔耸立在码头上,指引着航船平安地出入。矗立在引堤上的3层小楼,好似翘首盼望着远方,等待“蛟龙”的返航。
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即将回归那天,头戴“CSCEC”标识的施工人员手拿横幅等待在蛟龙号的
母船“向阳红09”的旁边——“中国建筑欢迎蛟龙号回家!”——造一个家等你回来,中国建筑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海洋科考的最高致敬。
中国首个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终于可以回家了!在中建筑港承建的国家深海基地!
当蛟龙号不断刷新“中国深度”的时候,黑暗、诡谲的深海,其静谧可想而知。曾有一位女性初级潜航员,在谈及长时间水下抓取生物样本的感受时提到,这“就像在听海洋的心跳”。而在青岛即墨鳌山湾、在国家深海基地,我们不仅可以见证这一切,还可以与蛟龙号一同聆听令人安心的心跳声——那是与海洋同频的、最铿锵有力的心跳声!是中建人助力海洋强国建设的、无声的承诺与誓言!
如今,国家深海基地已经成为包括“蛟龙号”、“海龙号”等在内的七大深海载人、无人深潜器的母港基地,同时也是我国“大洋一号”科考船母港,是构建中国“七龙探海”的深海立体探测战略平台。
巍巍中华,复我荣光!目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基地大修,并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我国正在开展全海深的载人深潜技术研究,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也将于2021年下水……我国载人深潜事业正在高速跃升。
壮丽70载,奋斗新时代,中建筑港定将不负初心、不忘使命,继续依海而兴、向海图强,为服务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作出新贡献!(中建港航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