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201503
P. 29

26  老孟 / bY laOMeNG







 Innovation Premium           用问题导向推进创新,创新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问题不断出现,又不断得到解决,
 创新溢价                                            创新就会持续,创新溢价就会永恒。
















 “创
 孟庆禹  新溢价”这四个字来源于资本市场,今天我借以一用,不是谈怎样给  性的影响。当然,这会遇到即期和长期之别的问题。企业是经济  近业务。还是接着上面两个案例来讲。四位一体战略不是什么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估值,而是借用这一概念,谈谈对企业创新的理解和把握。  组织,盈利性是根本。一项学术成果、一项技术发明即使有其社  新发明,一方面是公司的设计、房建、基建和投资开发,都面临
 董事会秘书   会价值,但如果长期不能用于企业生产,其对企业的价值贡献                          着各自独立竞争的高压,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推
 企业创新可以用价值来衡量  就会大打折扣。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很高,获得的专利很多,是                   进城镇化建设中不缺单个市场行为者,但缺乏能为政府融资、投
 创新溢价源于创新评比,当然,这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企业创新的良好表现,但如果不能在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    资、建造、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存在问题,有矛盾
 怎样评价一家公司创新好不好,或者是不是创新型企业?着实让人费尽心  环节发挥作用,其价值就体现不出来,并使人怀疑其是否有创造  冲突,面对矛盾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创新自然就在其中了。
 机。大家能看得见摸得到的是,各类媒体推出的同一法宝——“创新评比”。先列  性和价值性。资本市场也许不是评价创新的唯一平台,但的确是  董常会制度也是问题导向的结果。公司已建立了规范的治理结
 出标准,后透视企业,给出分值评价,发布创新型公司榜单。究其做法,有如下四  对创新进行价值评估可借助的重要手段。现在大家能理解,创  构,但决策层次多、速度慢,这与市场变化快有矛盾。为解决这
 种模式。    新并不一定是项技术,也不一定是个实物,它可以是一种机制,                         一问题,才产生了董常会这种做法。用问题导向推进创新,创新
 模式一:内行评价。请局内人评价局内事,挑选一定数量企业领导者,让他们  还可以是一种商业模式。对于中国建筑这种大型企业集团而  是解决问题的钥匙。问题不断出现,又不断得到解决,创新就会
 依个人观点,给予打分或排序。这种模式是利用主观印象形成结论的评价方法。  言,后两者的作用可能更为明显。         持续,创新溢价就会永恒。
 模式二:海选+专家。向社会大众发问卷调查,再与一定数量专家评审相结合,形  几年来,中国建筑内部的创新层出不穷,与我们工作比较接  一提创新,人们最容易想到“灵感”和“风险”之类的定
 成创新型企业榜单。网络时代,这种模式的成本更低,客观性更高。模式三:参数  近的就有两件:一是四位一体战略。公司将各自独立的设计、房  义,似乎创新是偶发的。我的体会是,创新是连续的、永续的。
 比较。对企业创新建立数理模型,将企业有多少专利、多少R&D投入都纳入其中,  建、基建和开发四种业务能力整合起来,对接地方政府,效果就  创新不一定是发明、发现和创造。创新无论从其起初的经济词
 形成综合分值的高低序列。应该说,上述三种方法都各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  大不一样。在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公司就与50多家政府机构签订  汇,后来的科技词汇,还是目前的社会词汇,都是在展示事物从
 这样做真能评出哪家公司的创新更胜一筹吗?确实有难度。况且这三种方法有一  了城市综合开发战略协议。这个做法资本市场能看到,并且有创  一种状态向另一种更新的状态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企业里创新
 个共同弱点,都是通过企业过往表现来评价,但谁能确保明天会怎样呢?由此又  造价值的预期潜力。这时投资者给公司的估值就会高一些,因  是贴近业务求创新,不一定靠灵感,也不一定讲胆量和运行,而
 一种新方法诞生了。模式四:资本市场法。投资者看企业更着眼于未来。看哪家  为有创新溢价隐含其中。             是靠脚踏实地,靠将自己手头的工作悟透、做熟,熟能生巧,巧
 企业的好坏,不是侃侃而谈,而是看谁最有“钱途”才向谁投资。一般投资者选择  二是董常会决策制度。社会上没有这种做法,公司这样做了  能升华。遇到工作中的问题,不敷衍,不绕着过,努力寻找解决
 的逻辑是,计算在公司现有业务市场价值的基础上,还会有哪些增值潜能,分析  有新意。效果如何?几年来,公司经董常会决策的议题超千个,  办法。这样,创新就是一种工作状态。创新会有价值大小之分,
 师往往在合理市场价值之外给出溢价,这被称为“创新溢价”。评价是在今天,溢  比社会通行程序,效率高很多。仅从公司投资业务看,效果也得  但用创新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就不会没有价值。工作一日不
 价要体现在未来。  到很好的证实。公司近来已将其推广到二级集团。虽然这种制                        完,创新也就一日不停。实践中,只要贴近工作,创新行为就会
 上述几种创新评比方法的描绘,更像一个历史故事,它既真实地发生在我们  度性创新的价值难于计量,但是还是可以判断的。    循序渐进,用创新想法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创新想法,不断
 身边,又是国际上通行对创新评价方法的演进。我当然要说,就连评比创新企业  搞一项创新也许不难,最难的在于它能否有实用之处,是否  改进,循环往复。
 的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我更想说的是,“创新溢价”对我们的启发要远超过“创新  有价值创造的空间。用价值衡量创新,使我们找到了创新的评价  我多次被社会选为最具创新力董秘,我真不知道自己哪里特
 评比”,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创新是可以用价值来衡量的。  标准。                           别,只是感觉个人还能对工作负责任,务实一点而已。如果这也可
                                                              以作为创新来褒奖,可以看出创新其实并不神秘,人人可以创新,
 企业创新产生的溢价源于实效  企业创新与溢价均能持续                                   就像一门通用技术可以普及。换个角度讲,创新不仅是科技人员、
 在社会上,讲一项创新如何有意义,也许可以自说自话,也可以用媒体炒作。  怎样做才能使创新不断、价值持久呢?问题一宽,答案就更  研发部门的事,同时也是公司每一位员工份内的事。公司内每一
 但在企业里,就应该讲实效,要看创新对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经营结果是否有实质  多。我体会较深的是,在企业里持续创新一定要问题导向,要贴  位员工都有责任为公司创造价值,增加公司的创新溢价。




                                                                                                                 27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