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5 - 201604
P. 55
53
/
文昌项目部管理人员最多时约 30 人,主体施工工人最高峰 特别报道
约 400 人。在不许发照片,严格保密的 3 年半里,他们累过、
哭过,也赢过、笑过。项目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摩托车, SPECIAL REPORT
项目经理卢育坤骑得最多…… 总装厂房钢门
打开,长征五
号霸气登场。
而是能体验到‘太空旅游’。”何质彬说, 清明节的时候,让全村人集体进去扫墓。
“抓住这个机遇,文昌的形象将得到极为 但从 2014 年开始,就管得越来越严了,基
广泛的宣传,推动文昌的经济发展,给当 本上不让进。”苏华说。
地群众带来增收。” 每天早上天刚亮,老兵、项目党支
据说,仅 6 月间,就有 15 万多名游客 部书记张太保就带领项目队员起床,开
来到文昌,远远张望着这片椰林深处带着 展八局特有的准军事化操练,从叠被
梦幻色彩的神秘之地。 子到晨跑,从站军姿到踢正步,这让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移动发射塔造价不菲 同行们和总装士兵们皆感到惊讶。
走进人心的文昌 53 岁的材料主管李良平,在海
拍摄。 南已经 20 年,俨然一个气象专家。
记者们一如游客般新奇。这里有比 从海口市沿着宽阔的海文高速向东, 台风“威马逊”来临时,竟将吊
总装厂房造价还高的活动发射平台格外显 前行约一小时就到了文昌,而宽敞的公路 栏掀起,随时有可能撞向观光电
眼:高近 70 米,自重近 2000 吨,能保证 依旧指向东方,穿过壮观的清澜大桥,直 梯和支柱。为了保护即将接受
火箭直接转场。活动发射平台装有6根摆杆, 达一个叫龙楼的小镇。路两边彩旗飘飘, 验收,来之不易的项目,李良
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 尽是“航天”字样。 平和两名同事从避风处以麻绳
众多控制电缆。 “这里原来都是西瓜地,还有一片片 牵引,用血肉之躯顶着狂风
游客也像记者一样求知。文昌航天发 的椰子树林,现在是卫星发射基地了。” 将吊栏重新捆绑固定。
射场的两座发射塔距离火箭垂直总装测试 龙楼镇航天小学的老师苏华(化名)指着 新华社记者周慧敏说:
厂房 2.8 公里,由轨道相连。发射场的两座 远处隐约可见的发射场总装厂房说。 “其实我之前就来参观过,
发射塔架相对而立,临近发射,塔架已准 文昌项目部管理人员最多时约 30 人, 但算是走马观花。这次跟
备就绪。据介绍,两座发射塔架四周均建 主体施工工人最高峰约 400 人。在不许发 着八局来,通过具体的
有四座 120 米高避雷塔,5 米直径发射塔架 照片,严格保密的3年半里,他们累过、哭过, 数据以及建设过程的艰
高 91 米,前方设有导流槽,深达 24 米, 也赢过、笑过。 辛,才真正了解到它
火箭发射时加注的水将在几秒时间蒸发。 项目上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摩托车, (501 号)的壮观宏伟。
“从发射塔架往东几百米就是海边 项目经理卢育坤骑得最多,因为他要经常 在这样的条件下,
了。”卢育坤说。从附近的文昌“山海天” 往返于海口经理部和文昌项目部,带领大 施工真的不容易,
海边礁石上,可以清楚地看见两个发射塔 家技术公关,开展气势磅礴的劳动竞赛、“三 八局人的战斗精神
架和包围塔架的八个避雷塔。 号”联创、创“双优”行动。 让我印象非常深
“如果到时候海上不戒严,在海上看 苏华是原来龙楼镇留凤村的村民,航 刻。”
发射是最清楚的。”一位渔民乐呵呵地说。 天城征地后,全村集体搬出来,到新修的 中央人民
“海南应该抓住文昌航天城这个资源, 航天安置小区。“我们都清楚地记得发射 广播电台记者
延长、发挥产业链,放大影响。让广大游 场动工的日子,2009 年 9 月 14 日。刚开始 吴媚苗娓娓道
客来海南不再只是看山水、看绿色、看大海, 的时候,还让我们每年都进去一次,那是 来:“ 海 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