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践行“三个同治”理念,让城市河流重焕生机与活力

发布日期:2025-10-24
【字体:打印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关键举措。中建集团积极投身城市水生态修复事业,以系统思维破解高密度建成区治水难题,旗下中建三局聚焦武汉市黄孝河、机场河流域治理中的痛点堵点,秉持武汉市水治理“污涝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理念,成功破解高密度建成区治水难题,其治理案例入选2023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面典型案例。

直面治理难题 如何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生态困局?

  黄孝河机场河作为武汉市汉口地区核心区重要水系,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服务256万居民,但其常年处于劣Ⅴ类水质,多次被列入黑臭水体名录,成为制约城市生态改善的“瓶颈”。

  污涝问题交织:合流制管网占比高,雨季溢流污染频发,“下雨即黑臭”问题突出,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由于老城区黄孝河暗涵汇水范围为合流区,每逢下雨天,雨水和污水便混在一起流入暗涵,钢坝难以完全拦截,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足,导致暗涵内的合流污水不断溢出到明渠,导致“小雨小溢,大雨大溢,暴雨全溢”。

  协同治理难度大:相关流域治理工作涉及多个行政区和行政部门,治理责任交叉,协调工作量巨大。

  空间制约明显:流域位于城市繁华区域,用地紧张,治水设施建设“落地难”,居民也对部分设施存在顾虑。如江岸区金桥片区、铁路桥片区等核心居住与商业集中区域,用地供需矛盾尤为突出,传统地上治水设施因占地面积大、易产生异味等问题,前期选址与建设因居民顾虑多次受阻。

  基础情况不明:作为武汉老城区,流域内部分老旧社区管网服役年限超30年,漏损、混接问题导致污水收集效率不足,污染溯源难度大,缺乏系统监测手段,难以快速定位污染源头。

三个同治111.jpg

三个同治222.jpg

  △黄孝河明渠+机场河明渠

践行“三个同治”理念 系统治理破局

  中建三局以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为抓手,深入践行“三个同治”理念,推动流域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性”转变。

  污涝同治:统筹攻防两端,构建“调蓄+强化处理+行洪”一体化体系,通过新建调蓄设施、强化处理能力,实现“包括晴天全截污、雨天控溢流、汛期治洪涝”;同步提升排涝泵站效能,提高流域防洪排涝标准,既解决“黑臭”问题,又筑牢城市防汛安全网。通过该体系联动运行,累计削减入河悬浮物14290吨、化学需氧量17525吨,从污染物削减层面彻底降低污涝交织风险。搭建全国首个智慧管理平台,实时传输126平方公里流域内409余处监测点数据,通过模型分析优化调度方案,实现科学决策;运用智能检测、清淤设备,提高治理效率与精准度。

三个同治333.jpg

三个同治444.jpg

  △黄孝河CSO调蓄池+常青公园地下调蓄池

  河岸同治:打通治理链条,坚持“水里问题岸上治”,从源头开展管网修复改造,运用科技手段排查整治管网缺陷;末端建设地下净化设施,提升出水水质并补充生态用水;同步实施河道清淤、生态驳岸建设,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实现“源网厂河”全链条治理。为强化技术支撑,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开展流域治理联合课题研究2项,将学术成果转化为管网修复、水质净化的实操方案。制定多项地方治理标准,规范运维流程,确保治理效果持续稳定,防止问题反弹。

  水城同治:融合生态民生,创新“地下治水、地上惠民”模式,将治水设施转入地下,地面配套建设公园、滨水步道等公共空间,既破解用地难题,又为居民打造休闲好去处,让治水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实现生态效益与民生效益双赢。典型案例包括江岸区金桥体育公园——将地下净水处理厂与地上篮球场、休闲广场结合,形成“头顶打球、脚下治污”的复合空间;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采用全地下封闭建设,地面规划生态绿道与科普展区,已成为集治水、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民生工程。

三个同治555.jpg

  △金桥体育公园

治理成效显著 如何收获生态惠民的广泛赞誉?

  社会口碑:政府如何评价?

  项目治理案例作为正面典型入选2023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斩获IWA国际水协创新奖、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等10余项国家级荣誉。

  作为湖北省首个入选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项目库的治水项目,为全国高密度建成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吸引多地考察学习。

  流域水质持续改善,2025年获评“第五批全国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开放单位名单”,入选《“美丽中国,志愿有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场地资源名录(第一批)》,“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逐步展开,让居民切实感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幸福感。

  亲历者心声:群众怎么说?

  联合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接待调研交流;党建联动社区,引导居民参与护河行动,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通过“城市观察团”邀请市民实地探秘花园式净水厂、组织沈阳路小学学子开展“污水变形记”实践课、联动“江城河小青”志愿者团队开展治水宣传,累计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共治活动。

  家住武汉市江岸区淌湖苑的薛阿姨说:“以前夏天不敢开窗,河水异味大,现在每天都能在河边散步,晚上还有居民在步道上锻炼,这日子越过越舒心!”

  住在黄孝河沿岸的张阿姨说:“谁能想到啊,这地底下藏着个‘污水净化器’,上面却成了我们的乐园!”

  机场河周边社区的李大爷说:“孙子每天都要去玩,看着清清的河水、绿绿的草木,打心眼儿里高兴,这才是咱老百姓想要的生活环境。”(企业文化部,市场管理部,中建三局供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网站地图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常见问题  |  联系我们  |  中建集团纪检监察组监督举报   |  账款事项投诉公告
信访投诉平台

Copyright ©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备08010180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545号

中国建筑办公信息系统
中国建筑移动办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