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项目应用概况
首次围绕 “山、水、林、田、湖、草、沙”七个生态要素,因地制宜进行近自然一体化设计,构建乌梁素海流域“一网、一带、四区”的生态保护格局,通过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系统提升流域生态安全及抗风险能力。
项目治理成效
1. 水质由劣V类提高到Ⅳ类标准
通过点源面源污染治理、东西湖湿地治理及水道疏浚工程,改善水动力条件,提高水循环,提升水质。
2. 草原地面覆盖度提高25.3%
通过工程实施,总计新增植被覆盖面积116.24km2,林草覆盖度提高8.42%。
3. 每年减少土壤侵蚀122.97万m3
乌拉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比率142%,乌拉山地质灾害治理率100%。
4. 增加蓄水量0.8亿m3
新增海堤防护长度123.8公里,提升乌梁素海流域黄河凌汛期的蓄洪、分洪和调洪能力。
5. 严重沙化沙漠占比降低1.9%
新增沙漠治理面积48209亩,阻止沙漠向东侵蚀,“北方防沙带”生态屏障作用更加突出。
代表项目
乌梁素海治理后的全景图
填埋场好氧稳定化处理智能一体设备
设备原理图
产品解决的问题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填埋场环境整治和有机污染物处理需求不断增加,国内同类产品无统一标准、产品化程度低。
创新解决方案
国内原创领先的填埋场好氧稳定化智能工作站,由抽注、微生物雾化、收纳等多模块组成,配备可快速安装的多功能抽注井与尾气净化装置,结合智能化控制及远程信息化管理,提高沼气、臭气和有机物的处理效率。
产品亮点
1.提高稳定化速率
研发微生物雾化注入功能,可以有效加速好氧状态转化,提高稳定化速率。
2.模块化程度高
产品由注气、雾化、抽气、汽水分离、收纳和智能化控制6大模块组成,灵活机动,节省空间。
3.降低耗电量20%
研发智能化系统,配合监测设备,控制产品部件自主调节频率运行,降低耗电量。
4.稳定化工期缩减
通过撬装式设计和快接口配置,主机可快速转运及拼装,有效缩减稳定化工期。
5.综合成本降低18.8%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泸州市古蔺县杨柳垃圾填埋场土地改造利用陈腐垃圾处理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10亿元/年
代表项目
泸州市古蔺填埋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太阳能热耦合微生物土壤地下水修复装备
技术原理图
产品解决的问题
传统土壤地下水热脱附修复技术能耗高、成本高,化学修复技术产生二次污染,地下环境温度低、无营养等,不适合微生物修复。
创新解决方案
通过远程自动化控制太阳能加热板和可调节展翼角度,将太阳能最大化直接转化为热能,加热地下水至满足微生物生长代谢温度和设置最佳条件,从而有效降解污染物,是国内自主研制可真正实现绿色低碳修复技术的先行者。
产品亮点
1. 光热转化率达40%
太阳能加热板将光能转化为热能模式,较光伏板电加热太阳能利用率提升1倍。
2、微生物修复,降本70%。
热耦合微生物绿色低碳修复技术革新,修复温度从300-800℃降低至30-40℃。
3、一体化设备设计
多功能复合单元组合一体化集成设计,可灵活组装和便捷运输。
4、远程自动化控制
远程终端监测与控制运行自动化管理,可实时监管和查看运行情况,远程控制。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苏州市某化工场地和甘肃省某石油场地2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200亿元/年
代表项目
石家庄市某焦化场地修复项目
高效广谱重金属稳定化材料
技术原理图
产品解决的问题
面向土壤修复、河道底泥处理、矿山修复、固废处置等重金属治理需求,解决多种重金属污染难以同步管控治理的难题。
创新解决方案
通过对药剂进行表面化学结构设计和硅基、铁基材料协同搭配,实现对多种重金属的吸附、络合、沉淀和还原,形成重金属管控与治理的高端药剂产品体系。
产品亮点
1、广谱稳定化率>90%
相比常规市售产品仅能处理2-4种,本产品对多达7种重金属同步稳定化效率>90%,仅需一款药剂即可完成多种污染的同步治理。
2、干法表面化学修饰新工艺
首创干法表面化学官能团修饰技术,解决不同化学性质的重金属相互拮抗、难以同步稳定的问题。
3、灵活生产布局,成本降低28%。
定制化撬装可移动模块式产线设计,实现就地原料输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修复效果。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济南市小清河污染底泥处置工程、重庆市重钢渔鳅浩修复工程等3个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1400亿/年
代表项目
1、重庆市重钢渔鳅浩修复项目
2、徐州市铜山区土壤修复项目
耕地土壤重金属绿色淋洗剂
工艺原理图
产品解决的问题
针对国内存量最大的中轻度污染耕地治理需求,传统土壤清洗剂成本高,修复后土壤结构破坏和养分损失的难题。
创新解决方案
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共同研发。基于农林废弃物,通过高效浸提和浓缩工艺,利用其有机活性物质,在彻底清洗耕地重金属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并采用“零废”工艺,实现废液和废渣的循环利用。
产品亮点
1、材料成本降低75%
利用废弃生物质原料制备和采用低液固比应用工艺,可显著降低处理单位污染土的材料成本。
2、6-12小时彻底修复
通过浸提出的有机活性物质,可快速与重金属形成高稳定性和可溶性配合物,将重金属从土壤中彻底移除。
3、提升土壤健康质量
因清洗剂本身富含大量营养元素和有机质,可同时补充土壤养分。
4、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废液净化后可重复利用,废渣可制备成生物质燃料或绿色建材。
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甘肃省工矿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减量修复示范项目、湖南省湘江流域耕地土壤重金属减量修复示范项目等4个基于地方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中。
预期市场规模
300亿元/年
农田磁性减污材料
工艺原理图
产品解决的问题
面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解决传统技术无法将重金属彻底移除的问题。
创新解决方案
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共同研发。国内首创复合黏土磁性减污材料,由天然矿物、生物质原料等环境友好型材料制备而成,用于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通过“重金属吸附-磁分离”技术方法,达到从根本上去除土壤重金属的目标。
产品亮点
1、彻底去除污染
通过“吸附-磁分离”手段,可彻底去除土壤中42%的重金属(镉)污染。
2、适用复杂环境
结构稳定,不易破损,可适应水稻田等复杂环境。
3、天然原料制备
由天然矿物和可降解材料制成,环境友好,对土壤性质无损害。
4、可循环利用3-5次
产品可回收再生,循环利用5次,仍能保持85%的吸附效能。
5、成本降低80-90%
对比传统药剂(钝化剂),该产品可实现彻底修复,有效降低农田全周期治理成本。项目应用
已应用在湖南省长沙市重金属镉(Cd)污染治理试验田中,完成中试示范。
预期市场规模
5000万亩
代表项目
中国科学院湖南省长沙市重金属镉(Cd)污染治理试验田项目
复合植生层生态护坡技术
产品解决的问题
现存在高海拔地区恶劣条件下传统生态护坡技术强度较低、环境适应性不足、对施工机具要求高等问题造成的生态创面恢复难题。
创新解决方案
由具有支护作用的复合植生层与分布式缓释生态袋组合而成,集护坡、复绿功能于一体,保障气候环境条件下坡面长期稳定,防止水土流失。通过长效营养供给确保坡面植被长期良好生长。
产品亮点
1、高原复绿,长效可靠。
针对高海拔地区植被分布和岩土体特征优化设计,植被覆盖率≥70%。
2、广泛适用,推广性强。
适于土质填、挖方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和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
3、复合方案,一次成优。
提供边坡浅层支护和生态恢复一站式解决方案,施工简便,质量可控。
4、绿色环保,减碳固碳。
原材料无污染,每平米可减少碳排放7.3kg/年,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项目应用
已应用于多个重点高原项目中的生态修复工程,有力防止工程影响下高原地区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
预期市场规模
500万元/年
代表项目
重点高原项目生态修复项目
平地生态修复
护坡第一年植物生长效果图
氛围带护坡第二年监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