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201106
P. 26
聚 聚
聚思 聚思
聚议 聚议
聚谋略 聚谋略
履行社会责任是央企的天然使命
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对发展先进生产力,提
高我国综合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建筑从引领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社会责任对提高公司和行业核心竞争力、
履行社会责任是中央企业的天然使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党和国家工作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使命的引导下系统推进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寻求将
大局、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 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企业战略、管理和日常运营的有效模式,创造公司在经济、社
中央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要求履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作为维护政治稳定、 会、环境三方面的最优综合价值,引领行业实现持续发展。
巩固经济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力量,肩负经济目标和非经济目标,在国家和
社会遭遇重大危机的关头,必须靠得住、拉得出、打得赢。
中央企业所处行业和领域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大多是关系国计民生
的骨干企业,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是国家明确要
求中央企业要保持绝对控制力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保
障、产业和服务,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央企业的强大影响力、带动力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
主力军、排头兵,是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 法经营诚实守信、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切 中国建筑连续两年发布了精品可持续发展
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带动力,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处于行业领 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资源节约和 报告,围绕与自身业务紧密相关的社会责任重要
导地位的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社会上有着非常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环境保护、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保障安 议题,积极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系统披露公司在
全生产、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公 “可持续经营”、“科技创新”、“质量”、
央企履行的责任在哪儿 益事业等方面。当然,由于所处行业、规模、 “安全”、“环境”、“员工”和“社会”等方
国务院国资委高度重视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国务院国资委于2008年初发 发展阶段和运营区域等因素的影响,中央企业 面努力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所取得的良好业绩。特
布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研究〔2008〕1号),明 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议题选择方面也存在一定差 别是作为最早“走出去”的中国工程企业之一,
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 异。 中国建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能力赢得了全球
促进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具体措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客户的认可和赞赏,捍卫了“中国制造”、“中
2009年、2011年,国务院国资委两次召开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会议,推动中央企 中国建筑:致力于领先者的社会责任 国品质”的尊严,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树立良好社
业履行社会责任,标志着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推进履行社会责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中国建筑作 会形象做出了突出贡献。
任成为中央企业实施“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的载体,是实现中央企业“做强做 为一家致力于成为全球建筑、地产业领先者的 展望未来,中国建筑正处于难得的发展机
优、世界一流”的重要支撑。 中央企业,肩负着“奉献精品工程,营造和谐 遇期,履行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公司引领行业可
国务院国资委在“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中,明确要求中央企业围绕“做强 家园”的崇高使命。中国建筑从引领行业发展 持续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为社会奉献更大
做优、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立足 的战略高度认识社会责任对提高公司和行业核 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建筑需要积极主动地履
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中央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模范履行社会责任,努力 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 行社会责任,有步骤、有章法、系统推进社会
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达到中央企业的 使命的引导下系统推进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 责任工作,走出一条有中国建筑特色的履行社
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创造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和运营透明度显著提 寻求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融入企业战略、管 会责任之路,为公司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
高,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三大显著”目标,推进诚信央企、活力央 理和日常运营的有效模式,创造公司在经济、 流”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公司在新的征程中引
企、绿色央企、平安央企和公民央企“五个建设”。 社会、环境三方面的最优综合价值,引领行业 领行业实现新跨越和发展。
综合分析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中央企业社会责任议题主要集中在坚持依 实现持续发展。 (作者为商务部《WTO 经济导刊》主编)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