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 - 201301
P. 28
锐·言开
FIVE
五
BUILDING CITIES AND
议,前期工作组已进驻河南路桥,预计今年
上半年完成重组工作;中建港务完成工商注 BOOMING CAPITAL MARKET
册手续,并于2月28日正式挂牌运营;河北某
路桥公司重组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造城”与“兴市”
此外,还积极寻求水务、节能环保行业
内优秀目标企业,快速实现全新领域内的
高起点发展。
大力拓展产业园等建设及持有运营
特色业务。随着国家房地产等调控政策的
不断深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
继,纷纷开展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对政府 有的、单一的靠承包工程赚钱、靠地产投资赚钱、靠规划设计赚
来讲,土地上建设了产业,就会产生就业, 钱的模式,通过整合规划设计、施工承包、投资开发、基础设施建
随之就产生了税收,政府也不需要通过土 设资源,依靠投资拉动,形成“四位一体”模式,更能发挥中国建
地筹措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走上可持续 筑全产业链优势,从而获得经营溢价和协同效应,进而把蛋糕做
发展的道路。对于我们来讲,既可以参与 大。同时,“四位一体”也是中国建筑满足地方政府高质量完成造
产业园区的投资运营,也可参与园区内配 城任务的重要依托。
套基础设施的投资运营,更可以发挥集团
“四位一体”优势,负责规划设计、投资建 “产业导入”助力“兴市”
设和招商运营等全过程的工作,获得投资
回报,甚至分享园区内的税收。 企业内部“四位一体”联动模式为中国建筑参与城镇化建设
近两三年来,基础设施事业部也推动 创造了良好的优势,但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也感觉到
实施了多个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及运营项 产业导入是基础,但压力较大。从政府的需求来讲,单独的地产
目,如: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三期)项 开发已经不能满足新城镇化的新需求,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尤其
目、通州国际医疗服务区项目及重庆两江 如此。中国建筑传统的工程和开发类项目难以为地方政府提供产
新区西部生命园项目。 文 | 马哲刚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一个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多问题:勘察设计业务虽然利润率较为可 业转型、持续税收等长久利益,产业单一的建筑或地产企业在政
中国近年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 需要两大要素:“城”和“市”。城相当于躯干,是有形的实体;市 观,但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区域之间发 府心目中的地位并不如科技、工业、商业类企业受欢迎,因此产
根据历史数据及各国历程在城镇化率进程上 是城市的灵魂,是促进居民交流、融和的手段。在新城建设“大 展不均衡;房建及基建业务的内外部市 业导入是满足政府招商引资、成片开发的必然选择,也是满足政
看,中国城镇化在未来20年内的加速发展将 干快上”的背景下,中国出现了“鬼城”、“空城”等问题,究其原 场竞争十分激烈,整体盈利水平有限;房 府内在需求、获得政府支持的根本途径。
拉动约40万亿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 因,往往在于没有规划好城市,没有真正理解“城市”两个字的 地产业务,同样存在竞争激烈的问题,且 一个城市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引擎,有动力。产业
因此,抓住这20年的黄金发展期,积极 含义。作为中国建筑的新型模式,城市综合建设业务必须深入 由于近几年异常严厉的调控政策和政府 正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之源,与城镇化相辅相成、互进互动。首
投身于中国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基础设 贯彻十八大精神,摒弃唱“空城计”,不仅抓“造城”,还要重“兴 对区域统筹发展的诉求,传统的房地产开 先,产业带动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了城
施业务,必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确立中央特 市”。 发模式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除了上述问 镇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聚集了城市发展所需的人气;其次,产业发
大型骨干企业和全球建筑业龙头的地位, 题,各业务板块都需要在前期进行较大的 展为城镇化提供了物质支撑和财源;再次,产业发展拓展了城市地
提升中国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 “四位一体”成就“造城” 市场投入,而联动机制的缺乏导致各单位 理空间,降低了城镇化成本,提高了基础设施共享性,增强了城市
前期投入不断重复,极大地浪费了资源。 功能,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分离,提高了城市的规
作者系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 在公司早期发展过程中,各主营业务板块分工明确,只专注 城市综合建设业务的出现为解决上 划科学性、布局合理性,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基础设施事业部执行总经理
于自身行业。这种发展模式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诸 述问题提供了一个一体化方案。相对于原 因此,在中国建筑的城建综合业务中,产业导入不仅是不可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