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201605
P. 54
53
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建筑人是绽 解:没有面包就不可能有自由民主。再 夺的需要,决定修建大洋铁路。然而,经过 特别报道
/
放在刚果(布)红色土地上的中国 次执政后,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 数百年的奴隶贸易,刚果(布)劳动力已极
“茉莉花”
其中就包括鼓励私营经济,实现工业 为匮乏。他们不得不到广州来招募华工。
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1929 年 1 月,一千名华工坐上了驶往刚 SPECIAL REPORT
在过去的历史和今日的现实语 果(布)的轮船。他们将被派往黑角和马永
境中,中国的成功无疑吸引着刚果 贝的工地。虽然合同上写的是“两年”,但
(布)人的目光。在马永贝森林 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是“永远”。
深处的邦嘎小学,校长布恩哥先 大洋铁路的修建极为野蛮,连一贯宣扬
生一方面感谢 1 号公路的建设 法国在非洲传播文明的阿尔贝 •·隆德雷斯在 援建玛雅玛区学校奠基
者(中建人还给孩子们捐建了 参观现场后都写道:“这里用工人代替机器,
新的校舍),一方面艳羡中 工人精疲力竭,受监工的压迫,遍体鳞伤, 在奥多旺医院工作的中国医生,仅用简单的
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现在, 憔悴不堪,走投无路,像苍蝇一样死去。” 设备就为一位 63 岁的妇女成功切除了 30 斤
很多像中建这样的中国大 成千上万的劳工死去,“大洋铁路每 的大肿瘤,震动刚果(布)全国。时任总统
企业来到刚果(布)。中 一块枕木下都住着一个亡魂”的说法不胫而 恩古瓦比亲自到医院看望中国医疗队队员。
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 走。至今,在马永贝、黑角仍有许多华工的 有感于中国医生忘我工作、救死扶伤的
给我们启发。我希望刚 公墓,成为中刚人民遭受共同苦难的见证。 精神,刚果(布)人民由衷地说,“你们中
果(布)也能逐渐富 1 号公路第四任项目经理孙新伟则在马 国医生是刚果(布)人民真正的朋友。”
裕起来。1 号公路是 永贝听到了这样的传说:这里本没有竹子, 1 号公路贯通后,这一光荣同样属于中
一个很好的开始。” 现在这里郁郁葱葱的山竹,都是当年华工的 建人。
扁担所化成。 1981 年,中建人来到刚果河边。他们的
中国 正是相似的苦难和不解的缘分,把中 任务是援建刚果(布)人民宫(现会议大厦)。
刚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964年2月, 三年后,这个占地 9 公顷,由大会堂、国际
中国和刚 刚果(布)在独立四年之后,就与中国建立 会议厅、宴会厅、办公楼等构成的大厦,耸
果(布)的 了外交关系——一度是中非唯一同中国建立 立在布拉柴维尔市,成为刚果(布)政治经
渊源可追溯 外交关系的国家。此后,双方就中国给予刚 济的活动中心和地标式建筑,时至今日,刚
至上个世纪 果(布)以财政、技术和经济等援助问题达 政府重要会议仍在此召开。
20 年代。 成协议。中国先后援建刚果(布)的成套项 不久,中建人又承接了刚果(布)军事
彼时,法 目达 26 个,主要有议会大厦、贡贝国营农 指挥学院的建造。这是该国最大的专业军事
国殖民 场、布昂扎水电站、奥旺多供水工程、“七 • 指挥人员培养学府,刚果(布)武装力量上
者为 三一”医院等。 至高级指挥官、下至普通士官大部分都出自
了 掠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刚友好关系有 该学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了新发展,改变了原来单一援助的合作形式, 在 30 多年中,中建人一直坚守在这片
增加了合资企业、合作经营、承包工程等内 美丽的土地上,与这里的人民同呼吸共命
容,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两国不仅在国家 运,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因此,当中
层面保持亲密关系,民间经济往来也日益勃 刚两国政府签署的《中刚经济贸易框架合作
兴,成为新时代整个中非关系的缩影。 协议》,确定 1 号公路立项,交由中建人修
《非洲国》的作者、英国历史学家马丁 • 筑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梅雷迪思说:“进入 21 世纪,一个新的因
素展现在非洲的地平线——那就是中国。” 公路
“中国为一个绝望之中的大陆注入了
港口桥吊装卸系统
新的希望。”他在书中写道。 “1 号公路”起于刚果(布)大西洋东
从 1967 年起,中国几无间断地向刚 岸的港口城市黑角,向东横穿刚果(布)南
果(布)派出医疗队,后者成为中国向 部,终于首都布拉柴维尔,全长 536 公里,
非洲派出医生最多的国家。1969年11月, 途径马雷累、多利吉、恩卡依、马丁古、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