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 - zklc
P. 37
变迁 TRANSITION
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间进行3次扩建,其中兴建木湖-坳头-大榄 了眼,没想到香港地盘比国内条件还要差。对于习惯了
涌输水管线为整个扩建工程的重中之重。 国内工地大锅饭的“老沈工”们,每天三餐吃面包还定
木湖-坳头-大榄涌输水管线项目位于香港木湖至大榄涌,为香 量不管饱,基本每餐过后仍然饿得心发慌。老沈工本
港政府工务局工程。项目主要是扩建20公里长的输水管线,由5段管 来身子就弱,长期睡不好、吃不饱让他整个人都消瘦了
线、4段隧洞组成,管线直径2.22米,长5570米;隧洞开挖直径3.4米, 不少,还曾几次因虚脱晕倒。工友们体谅他,每天轮流
长13.8公里,输水能力91万吨/日,将水输往大榄涌水塘储存。 给他省口粮,他从怀里每每掏出省来的半块面包,眼里
总浸满感激的泪水,在工作中他把对工友们的感激化
5张“C牌”添助力,“木湖”首单收囊中 作动力,总是冲在最困难、最危险的工作第一线,挑一
些脏活累活干。他的勇往直前也带动了整个施工班组的
时任中海集团董事长张显庭先生和总经理顾天训先生敏锐地 工作积极性,还多次因集体工作表现突出荣获季度“先
洞察到:“木湖-坳头-大榄涌输水管线”民生工程既关系到香港 进班组”荣誉称号。
百万同胞饮水的大问题,又为中海立足香港开拓发展提供了大机 虽然“木湖地盘”生活艰苦,但患难见真情,正是有
遇,便带领着团队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工程的竞标工作中。 了这帮互助友爱、艰苦奋斗的“老沈工”们,带着中央的使
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市场大型土木工程,如地下铁、过 命扎根香港,才咬牙啃下了中海涉足香港的这第一块硬骨
海隧道、水塘、输水隧洞及货柜码头等,都是由拥有现代化机械手 头。也就是在那时,这批意志顽强、不畏艰难的中海人展
段的外资承建商承建,对于紧随改革开放时代步伐来到香港市场仅 现出来的拼劲和韧劲,为日后的中海埋下了“真诚团结、艰
仅三年来的中海集团,在香港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摸爬滚打、探 苦奋斗、积极进取、严格苛求、自觉奉献”的种子。
索前行,虽极致努力,却收效甚微。几年下来只有少量零星的工程承 单单只是工作的艰辛,物质条件的匮乏,对参建员
包业务,更谈不上经营利润的积累。立足和生存成了公司第一目标。 工来说并算不了什么,但在随后项目推进实施过程中,
困境思变,逆境破冰。聪明的中海人依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 遭遇到的“天灾人祸”,却险些让初来乍到的中海人背
司在56个国家和地区承建300多个项目的雄厚实力与优质业绩,于 上巨额债务。
1981年4月25日,顺利拿到了5张由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最高级建筑 项目开工不久,香港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降
牌照(C牌)。从此中海可以在香港竞标不受限额的楼宇建筑工程、 雨,1982年香港年降雨量达3247.5毫米,超过历年平均
海港工程、道路与渠务、地盘开拓和水务工程等五大类公务工程, 2176.8毫米的49%,为近百年来雨水量最多年份。当时,项
这意味着中海人在香港建筑市场拥有了与其他世界一流承建商同台 目H洞口隧道掘进到一百多米就遇到泥石涌流,严格苛求
竞技的资格。 的中海人积极采取洞内洞外两次重新钻孔勘探,三次地
中海人骨子里那种“艰苦奋斗、不甘人后”的劲头,激励他们 层加固灌浆,但依然无济于事,导致隧道停工长达十个月
克服了前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摸索,中 之久,延期和增加的工程费用无数。就在焦头烂额的中海
海集团与广东水利组成联营公司,最终于1982年2月投得木湖-坳 团队一筹莫展之时,业务顾问公司还落井下石,运用中期
头-大榄涌输水管线项目。这是中海进入香港市场以来,收获的第 罚款条文将中海几个月的工程款罚得精光,把人生地不
一单大型政府工务工程,也正因为这5张C牌和木湖工程得到的认 熟的中海人逼上了绝路。但公司本着解决香港市民饮水
可,为中海拓展中国建筑在港建筑行业的版图拉开精彩的帷幕! 用水的困难,主动承担起央企社会责任,张显庭先生第
一时间不是思考合约索赔,而是积极寻求总公司支持,从
奋斗路上多艰辛,排除万难定乾坤 银行贷款坚持施工,确保地盘工程不停止、进度不放慢。
与此同时,公司也嗅到危险的气息,提前部署并请来英国
同舟共济,创业维艰。对于亲身经历木湖—大榄涌输水管线 金硕与夏士维工程顾问公司帮忙诊断。经验丰富的顾问公
项目的中国海外首批内派员工来说,参建该项目过程之艰辛给他 司在了解情况后,果断开出“药方”:地质资料错误,责任
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甲方,建议H洞口隧道立刻停工并进行索赔。
老沈工(本名:沈林海)就是从东北调派到中海的首批内派 根据金硕与夏士维工程顾问公司提供的有力证据,
员,初到木湖地盘,一排小木屋,30人的大通铺,让他及工友们傻 仲裁委员会驳回了政府因延误工期给中海开出的巨额罚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