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zklc
P. 34
完成了标书的签字,送往核电合营公司。又经过长达一 资项目,大亚湾核电基地在施工期间,汇集了20多个国家
年多的竞标,直到1986年4月中旬,中建二局终于收到 和地区的1500名外籍工作人员以及上万名国内建设者,当
了中标通知书。由此,中国建筑踏上了中国核电建设之 时大家都戏称大亚湾是个小型“联合国”。
路,中建二局成为了中建集团唯一一家有核电施工资质 HCCM合营公司的争执没有随着投标结束而结束,
的企业。 随着施工的深入,中西方文化背景、科技水平、社会制
度、价值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不同,
渔村里的“联合国” 都在大亚湾凸显出来,有人形容当时的情景是“欧亚大
陆板块的碰撞”,而由此引发的“地震”不可避免。
从1987年大亚湾核电项目浇筑第一罐混凝土,到 仅以公司最基本的人事安排为例,由于HCCM公司外
1992年全面竣工,作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大的中外合 方控股67%,中方控股33%,按照国际惯例,外方处于主导
地位,公司总经理和第一副总经理分别由法国和日本公司
推荐,在安排职务时,所有部门正职也全部是外方人员。
这种安排让一些中国员工产生了“我们干了几十年的工
程,为啥还要听老外指挥”的想法,再加上大家已经习惯
自成体系的工作模式,因此,在HCCM成立初期,中外双方
之间好像竖起一道无形的墙,不由自主地实行两套管理
1
系统:外方指挥外方的人,而中方指挥中方的人,严重时,
甚至出现中方劳务人员只听从中方领导管理的现象。
2
看似“互不干涉”的平静氛围实则暗流涌动。在
每月固定的生产例会上,中外双方的矛盾总会集中“爆
发”。外方领导总是率先发难,指责中方员工不听指挥,
不按施工程序操作;中方则指责外方材料机械协调不
好,影响工期……盲目的
“仇外”情绪,使工作受
到了严重影响。外方领导
掏出了自以为药到病除的
王牌——“炒鱿鱼”,可
中方员工依旧消极应对,
甚至有人产生了走人换项
目的想法。
“我们难道真是外
国人眼中愚不可及的‘蛮
夷’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建二局南征北战,曾建
设了多个国家大型工程,
更是在唐山大地震后重建了一座城市,那为什么在大亚
1 1985年8月 大亚湾核电站中标后工作人员合影 湾竟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呢?”交流会上,时任HCCM
,
2 如今的大亚湾核电站
集团董事、中建二局南方公司总经理的陈志成提出的问
题振聋发聩,大家心里也都明白吵架和盲目的对立对工
32